“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研讨会综述
为庆祝中国政治学学科恢复与中国政治学会成立30周年,中国政治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2010年8月21日在南京大学举办“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研讨会。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闾小波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治学会会长张永桃教授、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颢瀚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海蛟教授等分别致辞,充分肯定了探讨“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的重要性,指出政治学者应成为价值的守护者,公共精神的倡导者与对民族与国家的使命和责任的担当者。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社科联的40多位学者、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发言,并展开了热烈探讨。
会上,复旦大学曹沛霖教授首先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应该从学术视角来探讨“中国模式”,分析这个模式是否真的存在、其优点和缺失何在,而不是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他追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总体设想、列宁的初始实践和中国的探索创新,通过对世界上六种发展模式的比较,指出只有调整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国家、社会、政府、市场四大因素,“中国模式”才能成功。“中国模式”与“中国的针灸术”类似,有效但内部机理尚未完全理清,需要学者进一步去探究。
中国社科院杨海蛟教授指出,尽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创立了系统的民主政治理论、开辟了民主建设道路,实现了民主政治的真正价值。山东省社科联包心鉴教授回顾了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而制度改革与建设的关键在于消除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关系,并倡导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上海市社科联桑玉成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存在着价值失落、认同危机和信任危机,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努力推进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应当确立起良好的价值取向,获得广泛的政治认同。中山大学肖滨教授则勾勒了一幅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实施公民权利路线图。他认为,中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政治权利与社会权利的扩展呈现三路推进之势,但发展不均衡。表现为:法律权利持续发展,但残缺不全;社会权利势头较猛,但欠账较多;政治权利裹足不前,停滞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种逻辑的交织:市场经济推进的逻辑可以解释公民法律权利局部性的有限扩展和公民社会权利开始得到重视的事实;政党国家的机会主义改革逻辑则有助于解释政治权利扩展的迟缓。南京大学张康之教授肯定了30年多年来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同时指出目前中国政治学面临着主题消逝的困局,而解决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进行问题导向的、积极的研究。比如,在当前,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开始出现“中心——边缘”结构的危机,这一问题应引起政治学者的关注。
主题发言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组讨论。对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不同的学者阐发了不同的观点。江苏省委党校汪锡奎教授认为,目前不宜提“中国模式”,因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而当前的体制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国有经济对市场的垄断和政治权力的垄断造成了社会不公,这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去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常保国教授认为,政治体系方面的特点构成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如党权为核心的一元化制度安排,政府权力的二元模式等,有其合理性,并展现出一定的有效性,但同时也因缺乏民意支撑和权力制衡而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中国人民大学王续添教授则认为,模式是可以比较的,中国模式是特殊的文化、政体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认为,现有理论解释不了中国近30多年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有成就,同时也存在问题,目前谈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但本着解剖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可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南京大学闾小波教授认为,观察中国经验的方法是进行比较研究,要与外部世界进行比较,同时也要与自己的历史进行比较。谈中国经验,还是要回到中国中心上来。同济大学周敏凯教授则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道路,要对其进行政治、经济、意识、外交各方面的综合性解读。山东省社科联包心鉴教授和黑龙江大学何颖教授都认为,“模式”一词有一种固定的倾向,建议使用“中国道路”一词。何颖教授并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反思,提出要承认其存在,同时重视对其的改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富的均衡分配。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探讨了“中国模式”的困境,认为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均衡化发展战略的建构与理性化精神的成长。南京大学孔繁斌教授认为“中国模式”的两个关键点在于国家公共主义和效率取向,应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之从适应性改革走向民主治理。
此外,许多专家学者还交流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着社会主义民主化、市场化、道德化相互嵌入的压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深圳大学汪永成教授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渐进改革的动力开始衰竭,需要通过发展民主政治寻求新的动力资源,而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是借鉴经济特区的经验,在特定区域综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考察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稍显滞后,这在一定阶段有利于减缓社会震荡,但长期性滞后是不利的,呼吁适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云南大学周平教授和天津师范大学常士訚教授则就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族际政治构建和整合进行了对话,指出近些年来,族际政治凸显,国家在处理族际政治问题上应取多元宽容的态度,引导而不能强制,以期达成最大的共识。南京大学黄健荣教授则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和谐,认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制衡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武汉大学张星久教授探讨了帝制中国的合法化途径与策略,即通过象征来建构“合法性事实”。 苏州大学金太军教授探讨了通过增强农民合作能力来解决农民负担难以下降、乡村矛盾和干群矛盾趋于尖锐的难题。西北大学梁忠民教授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对党管干部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主张将党管干部与科学化管理、有序民主参与、法制化管理紧密结合。宁波大学周亚越教授探讨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制,认为国家应当进一步规范问责主体及其权力、问责客体及其职责、问责事由及其情形、责任承担种类和内容,并完善问责程序。华东师范大学吴志华教授探讨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今政治文化的关联,提出“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了解中国政治”的命题。山东大学葛荃教授指出,应将政治思想纳入政治制度研究,因为制度建设的发展没有思想的介入是不可能成功的。南京大学张凤阳教授则探讨了改革开放30年来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问题,他认为在学术话语转换为政治话语的过程中,经济领域最多,现在社会领域也较多、增长较快,政治学类的较少,时间间隔长,文化类转化得很少;而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分组讨论后,南京大学张永桃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杨海蛟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充分肯定了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不仅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而且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作为政治学者,应对其经验作必要的总结,以继往开来,指导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更丰富的成果。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