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经济专场综述
为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快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步伐,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承办的“201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经济学专场”,于11月2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张颢瀚、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曲福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蒋宏宾、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徐从才、南京审计学院院长王家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周明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华桂宏、南京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张二震、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范从来、东南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徐康宁、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周应恒、扬州大学商学院院长蒋乃华、徐州师大经济学院院长朱舜、《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金晓瑜,南师大党委书记文晓明、副校长夏锦文 以及来自全省的100余名学者出席了大会。南师大副校长夏锦文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南师大党委书记文晓明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对各级领导和众多的经济学名家、经济学研究者莅临南师大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和江苏经济发展都处在“化危为机”的重要时期,本次大会以“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为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社会学科是南师大的优势和特色之一,立足学术前沿,服务地方发展,是南师大的职责所在。南师大将继续努力,为繁荣江苏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张颢瀚教授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经济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剧烈变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紧张,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体制与机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背景下,学科地位更加重要,深入研究的迫切性更加突出。本次会议主题切合了当前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和江苏经济发展的焦点、热点和具有长远意义的深层次问题。张书记希望通过本次专场会议的带动,加之会后持续不懈的努力,在全省形成活跃的、持续的创新经济的研究局面,为江苏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经济学研究者应有的贡献。
南师大商学院院长蒋伏心教授和党委书记盛宇华教授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后的名家学术演讲和下午的分组讨论、大会交流发言。
在名家学术演讲中,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教授做了题为“渐进式改革与级差式发展”的主题报告。金教授从渐进式改革的级差效应、级差式发展的路径、级差式发展的竞争主体行为、级差式发展的成就与代价以及极差式发展的历史转折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0年来的改革发展特点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级差式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租金的追求和“租金竞赛”,形成了中国强劲的发展动力,国家财力迅速增强,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和社会公平的损失。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教授以“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问题分析”为题,精辟分析了当前经济问题的症结和未来发展的出路。他首先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等同于人们所熟知的高科技产业,这两种产业在技术、成长性、就业吸纳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本轮国际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竞争,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在技术差距上最小的一次竞争,是难得的机遇。但要实现创新与升级,也存在一系列需要化解的难题: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产业向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升级,而本次全球危机的重灾区就在金融业;产业升级自然会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业问题怎么办;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然会落户在东部地区,这会使“无法忍受的地区差距变得更加不能忍受”,等等。刘志彪教授还对房地产问题、国企改革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东南大学徐康宁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徐从才教授、南京审计学院王家新教授分别就转型、创新、通胀、房地产等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或点评。
本次大会共收到会议论文120余篇。在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发言中,来自全省的100余名学者围绕“全球化与创新经济”、“低碳经济与江苏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模式转变与江苏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题阐述了各自的核心观点。代表们各抒己见,不时出现观点的交锋和交融。
江苏省社科联组织联络中心主任、《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金晓瑜研究员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在经济话题泛化的背景下,经济学者们应该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提供科学的、理性的、服众的话语。希望年轻学者们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充实江苏经济学的研究队伍,提升江苏经济学界在全国的话语权。本次会议选准了主题,会议的组织方式也实现了创新,有利于学术新人崭露头角,会议产生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