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
暨江苏省心理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综述
2011年11月25-27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活动暨江苏省心理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共同主办,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承办,常州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常州市心理学会协办。
开幕式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夏东民教授致欢迎辞。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汪兴国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对江苏省心理学会迎来60华诞表示祝贺,并对江苏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加强心理学研究,探索心理学发展与服务社会大计,构建公众心理社会预警系统,提高广大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江苏省心理学会60年》发布式,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莫雷教授与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郭亨杰教授共同为《江苏省心理学会60年》一书发行揭幕。
本次学术聚焦的主题为“社会转型•心理和谐•幸福生活”。与会的164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围绕工业与管理心理、普通与实验心理、犯罪与法制心理、家庭社区心理与早期教育、心理咨询与医学心理、心理测量与职业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八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候任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莫雷教授在会上作了《心理量表的构成原理与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的学术报告。莫雷教授指出,心理量表的使用促进了研究和应用的范围,但量表的测评方式与构成仍有局限性。针对自陈型量表的缺陷,要淡化测评的评价意义,使被试无法估计测验项目目的、混合编排分测验项目、编制若干测谎项目。心理测量的外部形式包括指导手册、测试卷和答题卷,内部形式包括测量系统、评价系统和质量参数。测量系统包括施测说明、测试题和答卷,评价系统包括计分键、计分方法和常模与分数的解释。质量参数包括取样构成、项目参数、信度和效度。量表取样要有代表性,样本能代表总体,项目要难度恰当、区分度要高,信度通常要求0.9以上,效度要求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在使用心理健康量表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正确认识评估型心理测验的能力。第二,要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心理测验编制的水平。第三,要正确理解中国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第四,要正确理解对个人测验成绩的解释。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作了《从现象学理论来解读来访者心理知觉场》的学术报告。桑志芹教授首先描述了现象学与现象学方法,从哲学视角解释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及海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从心理学视角解释了勒温的心理动力场论、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取向的心理场。在心理咨询中可充分利用同感、价值观中立、尊重、真诚,以及悬搁、描述、水平化等现象学方法来了解来访者的知觉场。最后,她阐释了心理学现象的种种影响。她认为,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经验产生的,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之中的,人自己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就是他的心理现象场。心理现象场提供了人生活的背景和空间,人在即时此刻体验着的心理场才有实在的意义。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陶勑恒教授作了《班级发展及带领中的团体视角》的学术报告。他从令人忧心忡忡的中小学教育着手,指出孩子进入的第一个组织是“家”,但在与家庭分离的过渡期间最重要的就是班级。班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孩子进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团体。从团体视角看,作为一个生命单位的班级可分为团体性质、疗效因子、团体发展和团体带领者等四个方面。就团体性质而言,要基于社会缩影和班级凝聚力,不在乎构成,而在于过程与目标。就疗效因子而言,在班级中要对每一个学生,老师尊重,学会多元性的接纳,要真诚、有归属感。就团体发展而言,班级生命周期有初建期、过渡期、规范期、执行期、结束期等五个阶段。就团体带领者而言,班级带领者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抱持。从社会缩影视角看,班级是个小社会,有主流层人员也有非主流层人员。非主流层者才能真正反应团体与学生的需要,需要给非主流层人员一些主流平台去展示自我。受组织公共关系的启发,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要设法将结构式团体训练的一些方法模式运用到课堂管理中去。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电芝作了《我国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变迁与引领》的学术报告。他首先指出了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呈未分化、双性化和典型化三足鼎立的现状,传统典型单一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则不占优势。性别角色在年级发展趋势上呈现“剪刀差”,在年龄发展趋势上呈现双性化、未分化同步增长的现象。刘电芝教授还阐述了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个性特点、父母期待、玩伴、自我期待和亲子关系等,强调应从社会、家庭、玩伴和自我四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引领。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郭本禹教授作了《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回眸》的学术报告。他以1895年的《癔症研究》一书作为起点,从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和整合逻辑这两个角度,跨越了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历史长河。他认为,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组、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包括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等流派,它们从学科内部推动着精神分析运动向前继续发展。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从外部学科,如医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积极汲取养分,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把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分别出现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存在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后现代精神分析学以及神经精神分析学等,它们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外拓展和向前发展。(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