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上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京财经大学承办的第五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学术聚焦“江苏现代服务业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隆重举行。来自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围绕“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南京师范大学田文教授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周期的新特征”主题报告中指出,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压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对经济的影响,同时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放慢和经济结构出现调整两个方面。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技术、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特征等根本性因素。尽管中国经济短期内要负重前行,但从长期看,此次危机则赋予中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难得契机。田文教授还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对服务业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我们应当借鉴、吸收别国的成功经验。
南京财经大学宣烨教授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启示”的主题报告中,以“湖南文化现象”为例,提出了“为什么湖南无地缘优势,也无经济、政策优势,却在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中成绩斐然?”这一引人深省的问题,展开如何进行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的探讨。创意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一切文化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切有形无形的创新过程及其结果最终都可溯源到某一创意。传统文化产业是一种简单、物化的生产型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高端抽象的创造型文化产业。宣教授还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性阐述,分别对美国、英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香港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认为,文化性、创意性、高科技性和高附加值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四大特征,其中,文化性是内容和原动力;创意性和高科技性是实现手段和支撑;高附加值性是最终目的。文化创意发展的主要模式有市场需求演化型和政府驱动型两种。市场需求演化型是以艺术家和技术人才在市场需求的吸引下在某地开始创业,随着市场需求和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调节了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创意产业区;政府驱动型则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与发展战略,实施相关的税收、公共服务等政策措施,促使创意产业区在某一地区迅速形成并高速发展,实现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从政策启示来看,第一,开发一个产品是企业的事,造就一个产业就是政府的事。政府要从扶植产品向培育产业转变;第二,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政府要从引进项目向引进项目与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并重转变;第三,必要的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政府资金引导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创意产业投入机制。 第四,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必须加大对创意性强、有实力企业的扶持,培育出更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辐射效应。
南京财经大学郭文旌教授在“金融服务外包及其风险管理”专题报告中认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事务委托给外部机构或者个人处理,以便于降低管理和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具有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降低运营成本、获得内部不具备的外部资源、缩短新服务或产品推广时间、转移风险、利用承包商的比较优势在同业竞争中获利、有利于战略规划、规避法律限制等八大作用。目前,金融服务外包正呈现以下发展趋势:规模持续迅猛增长,金融机构热衷于自建海外外包中心,商业操作与lt混合外包,外包运作模式创新速度加快。为强化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监控,金融机构的内部监控应注重外包过程管理、外包商管理、外包人员管理等;而外部监管措施则应着重考虑:合理确定外包金融服务的范围,对金融机构选择外包商提出原则性要求,对不同业务和不同外包服务供应商应采取不同的监管程序,注重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监管,对客户信息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秘密保护做出专门规定,规范金融机构应急机制的设计,规范金融机构与外包商的关系等。
南京财经大学吴志华教授在“大力促进江苏物流的升级转型——以江苏为例”专题报告中指出,江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发展快速,集中体现在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高、现代物流需求大幅度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二是城市物流发展各具特色,南京是国家确定的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已形成了多样化的物流业态,而苏锡常地区的物流业起步早,发展快,苏中地区利用沿江和南北交会有利区位,大力发展以中转功能为主的物流集聚区,苏北地区的传统物流正在加速转型;三是物流企业数量与质量均不断提升;四是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五是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江苏现代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物流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表现为企业规模偏小、物流基础设施应用水平偏低、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物流综合功能仍需完善,表现为现代物流发展滞后、物流社会化进程滞后、物流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滞后;三是政府组织引导亟待加强,包括政策扶持不到位、规划布局不落实、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四是物流人才相对短缺,表现为高端人才需求较大和物流人才培养力度较小的矛盾;五是江苏省物流统计存在问题,表现为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物流统计缺乏物流战略目标、物流统计指标缺乏微观衡量指标等。今后,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综合运用,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与物流装备现代化,通过合理规划与动态实施不断优化物流资源与流程,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多途径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江苏物流统计,以加快江苏现代物流业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胡雅蓓博士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及其治理”的专题报告从优化空间布局和彰显特色优势两个方面总括性地描述了江苏现代服务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治理问题。报告内容涉及到现代服务业集群治理的内涵和特征、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网络治理和价值链治理等,她认为在现代服务业集群治理中,应努力培育多元化治理主体,使治理结构呈现出权力方向分散的网络化倾向,激励集群各方在各自的核心优势范围内发挥作用,形成集群发展的整体合力;完善现代服务业集群网络治理机制,实现创新要素系统化配置。准确把握在现代服务业集群不同的治理模式,促进集群实现可持续升级。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江苏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遇到了发展优势弱化的突出挑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生产生活服务领域,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江苏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