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实现中国梦的基石:重树中国制度文明

实现中国梦的基石:重树中国制度文明-凯发会员官网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要维系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全球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的设计,重树中国制度文明成为现实的紧迫课题。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文明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建立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曾经是人类制度史的高峰,其中,以科举制度、儒学教育、乡村绅士秩序、台谏制、军队轮换制、保甲制等一大批饱含智慧的制度设计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文明是坚实的基础。除了清末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国经济从来就是全球第一。就是到了1820年前后,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仍高达30%以上。

    与此同时,一千多年的成功却损害了中国,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中国明清时代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维护落后的农业而抑制商业和金融,加之腐败的帝国官僚制度,以及逐步成为负担的血缘关系和礼仪制度,等等。思想和制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制度文明的潮流,中国由盛转衰。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制度更是以其巨大的效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1992-2022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李克强同志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进一步完善中国制度,重树中国制度文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基石。制度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切社会文明的关键内核和基石。它包含经济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文化制度文明,以及与社会文明相容的其它社会制度文明。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从事的物质资料产品、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环节、驾驭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而产生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并适应其社会发展变化的各种规范秩序,进而细化至每个领域形成的规则,这些不同领域的规则组合、设计、安排的发展程度所体现的状态就是具体的制度和体制建设和创新,谓之制度文明。它的价值功能可以从不同的空间范围体现出来,它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中国制度文明重树:科学定位,明确方向,顶层设计

    中国要在国家崛起过程中走出近代一百多年积贫积弱的历史阴影,重新树立制度文明,需要一批高度自信、心胸宽阔、全球视野、有历史远见和政治智慧、认同中国道路、能够把汲取人类成功经验和走中国道路相融合的学者,做三件事。

    第一,对中国制度的过去和今天进行系统性描述和科学定位。对中国制度的现实和改革方向在历史和逻辑的坐标中进行定位、对中国制度的特质进行技术解构、对中国制度的效率在国际制度竞争和比较中进行客观评价、对中国制度的成绩和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总结。如果进一步从特殊性中探索找到普遍性的东西,将中国制度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曲折、酸甜苦辣客观地告诉世界,探索中国制度的世界意义,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第二,对中国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和思想理念作出科学性回答。要解决中国制度实践中逐步显现的有待完善的问题,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是必由之路。当前关于中国改革还存在部分争论,要么坚持教条,要么照搬照抄,要么诉诸情绪,没有形成共识,仿佛左右为难。执政党要获得广泛的支持,既要建立政党政绩,更要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政党理念。理念吸引的是坚定和长远的支持者,凝聚精英人才;理念正确,并以正确的政策建立政绩,获得的是更广大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理性引领中国改革,带领中国人民重树中国制度文明。

    第三,对中国制度顶层设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研究。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中国制度改革的难题,关键是我们对“制度改革”自身的理论准备不足,对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对中国现实制度没有系统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没有清晰的理论解释,就无法形成共识;没有先进的主流意识和政党理念,就无法凝聚全社会大多数的力量。中国制度改革发展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强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整体框架研究。推进中国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破题,必须理论先行,解构中国制度,巩固政党理念,建立理论框架,形成理论支撑。形成支撑中国制度的顶层设计理论框架,是推进中国制度逐步完善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国制度文明顶层设计:目标模式、路径选择与过程控制

    中国的制度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如何把握制度目标模式设定、变迁路径选择和改革过程控制等顶层设计问题是推进改革的基础工程。

    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建立制度文明基础上法治国家的正式制度框架,这是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人们愿意为之奋斗并希望达到的愿景,是一种相对宏观同时又直观的意愿表达,回答了我们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它是需要人们通过长期的奋斗才能接近或实现的目标。对于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目标模式能够凝聚人心,明确方向,激起人们为之奋斗的热情和力量。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目标模式的设定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形成广泛的共识,也是梳理当今发展谜团的关键。按照设计科学的思维逻辑,在解决任何难题时,要取得最佳结果的方法,就要先构想出最理想的凯发会员官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当前的实际做出调整和创新性的变革。但最初的目标模式是思维的起点,目标模式设置应该包括以下要素:具体的(specific)、可度量(measurable )、可实现(attainable )、时效(prescription )。

    “中国梦”就是一种目标模式,十八大提出了中国制度基本框架也是中国制度的目标模式。要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推进制度文明,我们要对现实制度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从现实的逻辑看,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成果,最重要的就是该国的具体法律制度和运行体制。制度的具体形态,是正式制度(宪法、法律、法规、条例等)和非正式制度(习俗、习惯、民族特质)的结合体,体现了这个国家建设的法理成果、历史成果。它一方面体现了历史上既有的现实,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未来的趋势和走向。西方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政治制度不是以“普选”、“多党制”为标签的政治制度,而是历经人类文明的漫长探索,远溯到中国几千年的不断探索,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家和政治家伟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实践。它是既包括宪法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地方和中央制度、监督制度等多种制度的总和,又包括人类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制度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定型,成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典范。

    其次,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制度变迁的规律探索是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就各国人民选择发展道路问题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制度的形成带着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烙印,特别是在有深厚文化传承的国家,制度演变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制度形态。历史上,中国的封建制和欧洲的封建制在具体形态上不同,中国的封建制是建立在宗法和集权基础上,强调大一统;欧洲的封建制是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封建割据形态明显。在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也保留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征,如英美两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但具体的制度形态是不一样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则实行的是总统制。因此,探索改革顶层设计的路径,必须先研究各国国情。世界是复杂的、多元的,如果忽视了正式制度必须与非正式制度,及习俗、传统、文化与发展水平的有机统一和对接,制度就不可能有效运作。如果新的正式制度改革失去与本土条件融合的基础,就会破坏原来的社会有机体的正常生命。引导改革潮流,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度形态,这是伟大的政治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国情、文化、习俗和具体利益格局等非正式制度。转型国家之所以存在“路径依赖”,是由于制度实施过程中,运行制度的人和利用制度为其服务的人的利益驱动,使制度改革无法发挥设计初衷的效果。改革要顺利推进,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先后顺序至关重要,改革中的利益格局的有效引导非常关键。主导者怎么执行政策,创造怎样的环境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协调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改革才能有序开展。苏联把人道的民主主义作为目标,提出了无限制的发展和公开性,各种思潮纷起,把手段当成了目标,最终导致解体。

    最后,良法、实施机制和动态纠偏反馈机制是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过程控制。要加强制度改革顶层设计过程的控制,协调各方利益,把握改革时序,克服左和右的干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首先,要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和制度,出台和完善法律法规,要有“良法”可依。其次,制度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效的。第三,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动态纠偏机制也非常重要,要建立贯穿整个制度改革全过程的信息反馈、动态调控机制和监督机制。

    各方面的改革不可能同时完成、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分阶段逐步进行。多领域同时爆发的变迁会强化选择与后果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使理性的设计变得困难。因此,改革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规划,有序推进。俄罗斯经济体制的休克疗法失败不是源于目标模式,而是路径选择、过程控制失败。休克疗法忽视了旧制度扭曲的内生性,没有认识到休克疗法的三项内容:价格自由化、私有化、政府维持财政平衡和宏观稳定是无法同时实现的。中国的渐进性改革从造成内生制度的外生原因着手,把握制度变迁的可控性,尽管这一改革过程中,原来的制度安排仍然发挥作用,产生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现象,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渐进性改革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徐晓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