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指要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凯发会员官网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讲话要求

当好江苏改革发展的“最强大脑”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我们党90多年来的奋斗中,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思想理论重大飞跃,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名家辈出。从范缜提出的“无神论”思想,到泰州学派倡导的“格物致知”,再到思想家顾炎武发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呼声,等等,都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社科战线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实践共发展,推出了一大批有创见、有价值的精品力作,涌现出一大批学识深厚、学风优良的社科名家,创出了一大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社科品牌。改革开放之初,以胡福明为代表的一批江苏专家学者,以大无畏的勇气积极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推动全国思想大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匡亚明发起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共200部6000万言,是我国影响重大的原创性思想文化项目。在江苏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广大社科工作者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实践、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在总结提炼“苏南模式”、园区发展经验、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目标内涵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江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也必然引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

    “继往”是为了更好地“开来”。现在,江苏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江苏发展放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来定位、来谋划、来推进,更加清醒、理性、务实地抓工作干事业,努力在新的起跑线上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理论必须与实践相俱进,及时对鲜活的实践作出科学理性的解答,才能永葆理论的生命力。江苏生动丰富的创新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也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更好地指导和引

领新的发展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强调“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这些,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全省各级社科联和广大社科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建设一批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平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在全国深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大家,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江苏特色的优秀成果,努力把全省社科界建设成为决策咨询的强大智库、理论创新的主要阵地、人才集聚的智慧高地,加快建设社科强省,为全省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领、理论支持和精神支撑。

    一、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在重大理论的研究阐释上有贡献有作为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领会好、阐释好、运用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学习上先行一步,在认识上深入一层,更好地指导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服务社会。同时,要充分发挥社科界优势,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做好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工作,推动全省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走向深入,使之成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方向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65年前,“一唱雄鸡天下白”,亿万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30多年来,“东方风来满眼春”,神州大地涌动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活力;现在,“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号巨轮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奋勇前行。我们这代人,就是要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坚持正确方向始终是第一位的,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全省社科界要把学习、研究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重大任务,集中骨干力量,加强协同攻关,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关注、思考、回应干部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是社科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当前,社会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在这个背景下,要把干部群众的关切作为研究的重点,解答人们的所思所惑,帮助人们客观、理性、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回应关切中凝聚共识,在纾解情绪中激发正能量。对江苏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对江苏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江苏灿烂多姿的精神文化,要很好地总结提炼和广泛宣传,讲好江苏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和宣传,促进“三个倡导”入脑入心,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自觉追求。

    二、坚持植根实践,为全省改革发展献良计出高招

    实践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接好地气,才能攒足底气。广大社科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扎根江苏、研究江苏、服务江苏。

    要加强前瞻研究,增强战略思维,着眼江苏未来发展,多出一批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抓紧研究“新常态”下怎样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哪个地方研究得透、把握得准、行动得早,哪个地方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拓宽视野、深入思考,提出有针对性、有前瞻性的对策思路和工作建议。江苏“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着手准备,这是我省下一个五年发展的总体设计。希望广大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专长,为科学编制规划提供真知灼见。

    要聚焦重点任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推动政策制定和落地生效上贡献智慧。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对我省新一轮改革发展进行谋划布局。在转型发展上,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三大重点任务”,深化细化思路举措,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三大区域强化分类指导,力争早日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改革开放上,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展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布局,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主轴,着力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国企国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点改革,力争先起步、快落地、早见效。抓住用好上海自贸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我们前不久召开了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暨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会议,提出到2020年,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民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

得决定性成果。在法治建设上,我们将根据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抓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重点。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社科界要向这些重点工作聚焦,努力为发展出招、为改革发力、为民生献计,助推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地,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要树立问题导向,始终瞄准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多谋应对之招、破解之策。发展和问题总是相伴而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现在,我们既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又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既要全力化解长期积累的矛盾风险,又要实现“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要打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组合拳”,又要让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惠及民生。如何在两难或多难中,找准结合点,把握平衡点,抓好关节点,需要党委、政府和广大社科工作者共同研究。一方面,深入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进行思考,提出有益指导,促进江苏经济行稳致远、

社会和谐稳定。

    江苏是全国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在全国大局中很有代表性。我省既是经济大省、开放大省,也是文化大省、社科大省。哲学社会科学涉及领域非常广泛、视野开阔,不局限于一地一域,但如果把江苏的实践研究透、总结好,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成果,对推动面上发展将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三、坚持创新创造,在自身建设上增活力添动力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命所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江苏有着良好的基础,也有自己的优势。要加强科学规划,整合各方面资源,重点在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上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形成江苏的品牌特色。

    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我们启动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集中建设137个优势学科,其中人文社科类28个,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立项建设59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人文社科类11个,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今年,我省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跃居全国第二位。要利用好现有的载体和平台,高效使用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布局,不断创造体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要壮大人才队伍。江苏社科界现有10万大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2人,人文社科领域的17人,研究力量比较雄厚。要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青年社科英才培养工程,完善社科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以培育“社科名家”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好条件,努力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扩大江苏社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要增强社科联工作的内在活力。社科联是个大家庭,各类人才众多,各种思想汇聚。要着力在“联”字上做文章,在“合”字上下功夫,努力把各方面的力量聚合起来,把各方面的潜力挖掘出来。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履行组织联络、指导协调、管理服务职能,更好地引导、凝聚、教育、服务全省社科工作者。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改进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水平,把各级社科联建成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支持社科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视和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公共财政支持社科事业的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热情关心社科工作者的学习和生活,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为广大社科工作者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江苏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孕育思想文化的一方沃土。我们正阔步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努力在良好的基础上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