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外传真
社科界灾后重建研究成果呈“井喷”态势

社科界灾后重建研究成果呈“井喷”态势-凯发会员官网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空前活跃,召开了多场与地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灾后恢复重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体现出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文关怀。

汶川大地震后,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研究成果已呈“井喷”态势,相关研究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而逐步深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侯水平告诉记者,“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人类也在一次次战胜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不断进步。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灾难后都会掀起灾后恢复重建研究的高潮。”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检索,侯水平发现从其能检索的最早年限,即1911年至今,以“地震”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有11万余篇,论述灾后重建的学术论文有3802篇,其中与地震恢复重建主题相关的文章有1515篇,其中主要集中在汶川大地震之后。

    早期的地震研究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侧重于对其成因及特征的研究,近些年才开始关注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行为和社会反映以及应急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研究,涉及领域宽泛。据侯水平介绍,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心也有很大差异,1995年以前,多集中于战争和一些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重建。1995年日本坂神大地震发生后,特别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重心转移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更为明显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研究高潮随之而来。

    灾后恢复重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国内外灾害学、灾害经济学、灾害管理学等层面看,尚没有一个较为系统且统一的重建模式。鉴于此,四川大学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研究所所长徐玖平提出地震灾后重建系统综合集成模式:“地震灾后重建是一项极为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社会学、管理学、地质学、规划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需要在多方协调与合作的基础上完成。重建不应该只是‘重新建立’,而应根据地震发生后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提出系统凯发会员官网的解决方案。”

    据徐玖平介绍,灾后重建系统是由社会生活、区域经济、行政管理、生态环境、法律政策等一系列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开放的复杂子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就是以灾后重建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构成这一复杂巨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协调与控制,以期实现系统整体涌现的理论与方法。综合集成体系是解决灾后重建系统工程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系统科学体系,它由综合集成思想、理论、方法、技术与工程构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解决灾后重建系统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其综合集成思想;在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全面深刻地认识灾后重建系统、处理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系列问题的原理就是其综合集成理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