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召集夏书章、张磊、黄天骥等广东社科界的3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打造“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这一议题进行座谈。大家各抒己见,一致认为,广东省委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十分及时,充分体现了省委对繁荣发展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对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造“理论粤军”、共建学术强省要重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积极创建“岭南学派”。打造“理论粤军”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和任务,创建“岭南学派”是打造“理论粤军”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要从各个学科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学派,真正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由于新时期利益多元化,用行政手段解决复杂的思想问题不太科学,应加强对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岭南学派”作为打造理论粤军的突破口和重点来抓,广大社科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广东人敢饮“头啖汤”的精神,加强对学术难点、热点甚至禁区的研究,发掘和提出新问题,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岭南风格、广东气派的社会科学。
二、大力发展优特学科。与会专家认为,以往的研究成果为打造理论粤军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后还要立足本土,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可采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针,从研究方向、研究领域上寻求突破,对现有学科进行重新梳理,摸清优质学科、新型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状况,再根据广东省经济情况给予有层次的建设、分阶段资助,同时严加监督,多出快出成果,用高端成果彰显岭南特色,扩大广东在国内外学术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继续优化人才结构。与会专家认为,打造“理论粤军”要按照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资深学者有责任培育年轻的后继者,切不要让有学养也有精力的老专家过早与专业告别。要加强对退居二、三线资深社科专家的关怀,积极提供平台,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同时要给青年一代社科工作者更多的关注,以老带新,推出“理论粤军育苗工程”,发挥资深理论工作者“传、帮、带”的作用,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打造“理论粤军”还要立足本土,培养本地的文化理论干部,把他们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专家指出,在人才培养上做到本地培养与外来引进相结合,省委在科技方面引进人才力度较大,人文社科领域也要加快步伐,大力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
四、拓宽科研资金渠道。与会专家认为,当前社科理论研究经费支持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依靠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可成立资助科学研究的公益基金会,在税收减免方面出台政策,争取各方资助,鼓励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投放研究经费,支持广东的理论研究,为打造“理论粤军”奠定物质基础。专家建议,省领导要积极为社科理论界穿针引线,拓展资金来源,建立相关基金支持社科研究,支持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五、努力搭建学术平台。实践证明,跨学科往往是新型学科的生长点、爆发点。建议多组织一些跨学科、有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参加的高端学术研讨会,支持高层研究队伍对相近学科的互动研讨,还可与兄弟省市社科界开展对话,取长补短。要积极促进人文社科之间、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搭建大型学科交叉的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许多专家认为,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理论粤军”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具有特殊使命。为此,建议分别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岭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同时实施“走出去”的计划,大力推动经典理论成果外译传播工程。
六、培育良好学术风气。专家认为,当前学术界存在的浮躁心态和作风值得注意,学术上急功近利、追名逐利、腐败没落的现象值得深思;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已出现在部分拥有高职称的人群当中,广东学者对此要有高度警觉。有关部门要努力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探索通过绩效工资改革等,逐渐改变学术界的浮躁现象。专家进一步指出,人文社科与科技、理工科有所不同,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在人文社科研究的学风和机制方面,应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
(来源:广东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