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20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4年城市国际化论坛在北京召开。该论坛已经连续召开七年,历年来获得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上海总工程师协会等学术机构、著名学术期刊和媒体机构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一批忠实的政、学、研各界高层人士的积极参与。
来自北京、上海、河北、辽宁、宁夏、湖南等地,清华、北大、人大、东北大学、政法、外交学院、北方交大、中财、对外经贸、河北财经、宁夏大学、南京国际关系学院、长沙市委党校、马里兰大学等16所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社科院、北京市科学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等10家研究机构,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档案局、统计局等11家政府机构,来自北京公益机构自律吧、北京乐平基金会、北京发行集团、新浪财经等10家公共组织与企业,共计103名注册代表和30多名研究生报名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紧扣十八大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发展动向,围绕“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城市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这一主题,聚焦于城市人口、空间、交通、志愿者服务和贫困等方面大数据的研析,以探索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借助于大数据解决城市发展烦恼 ,完善公共治理与服务、推进大数据辅助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问题,寻求符合城市复杂巨系统发展规律、解决城市病的新方法与新出路。本届论坛在总结历年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对论坛的展开形式、组织结构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创新性调整:创建城市研究共同体(urc),下设四支稳定、互动、有内核、有追求、有逻辑关联的研究小组,结构清晰,领域明确、统分有度;根据集中与分散的原则,论坛组委会负责召开年度大会,各研究小组召集季度分会,重点突出,知识共享;论坛召开以着力提升城市研究共同体的学术能力为目标。
本次论坛分为开幕式、主题研讨、闭门专题研讨三个主要环节。开幕式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段霞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党委书记柯文进教授致欢迎辞。首先,柯文进书记对与会代表不辞辛劳,欢聚此次学术盛会表示由衷感谢。他表示此次论坛以“大数据”为主题符合“改革”的时代要义,他引用了大数据思维下人口底数掌握及治理鼠害的例子,鼓励大家努力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方向转变。接着,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前政委李尔柄教授也代表专家委员进行了发言。他希望未来的论坛与学术共同体应追求新的高度、新的深度,增加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寄语论坛应该朝着城市建设的权威性论坛和高端智库的目标迈进。
在主题研讨的第一阶段中国“”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教授就“大数据视阈下的城市治理与公共决策:挑战与机遇”进行了主题发言。他重点阐述了大数据来临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公共决策对大数据提出了数据质量、形式、相关性、兼容性和使用价值等核心要求,希望与会者借助大数据技术革命,着力推进公共决策可视化,推动城市市政管理和治理创新。
2013年mit科技评论全球杰出青年创新者得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郑宇研究员以“城市计算:用大数据应对城市中的大挑战”为题,以公共交通刷卡记录为大数据管理、挖掘、分析的对象,把握城市脉动,重点研究人群通勤时间与距离,帮助优化公交路线;标识人群常住地点,把握贫困人口居住现状进行人文关怀;评估北京总体城市规划评估等等,向我们诠释了大数据解决大城市大挑战(3b: big city, big challenges, big data)的科学思路。《前线》杂志社社长陈之昌研究员结合北京当前发展形势与任务做了点评。
主题研讨的第二阶段由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申建军教授主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龙瀛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江浩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康博士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栋博士,分别针对公交刷卡、志愿者、城市pm2.5的人口暴露及位置微薄的城市大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实际案例的探讨,提出了大模型这种区域和城市研究的新范式,使得兼顾大地理尺度与精细化单元的研究成为了可能,并以此推导中国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地块尺度的城市扩张模拟、城市增长边界评价等重要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大模型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能为区域和城市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上海总工程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金贤教授点评,这些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并引起激烈的大讨论。
12月20日上午分专题进行研讨,以城市研究共同体(urc)的四个研究小组为基础,组织与会代表针对地方政府治理研究、社会发展与公共治理研究、城市经济与战略规划、城市治理与环境保护四个研究主题进行深度讨论。通过小组成员分享与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其他成员积极踊跃参与讨论的形式,加深了小组成员对彼此研究领域的了解,激起了一些较有意义的学术交锋,激发了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研究的灵感。各小组也围绕如何确定中长期的研究议题,如何开展城市研究等核心问题广泛动员、积极讨论、集思广益。
12月20日下午,城市研究共同体召开闭门工作会议。四个研究小组向与会专家汇报研究心得与2015年工作计划,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任王祥武研究员、北京市委研究室原主任王力丁研究员、北京市政协科技委主任申建军教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如刚研究员、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王连峰研究员、上海总工程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金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教授、北京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冯刚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吴少平教授等专家委员分析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新型智库要求下的新常态发展要求,就论坛转型、组织形式、支撑条件、研究规划、难点突破、成果形态等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针对城市研究共同体的核心使命、学术价值及问题为导向的协作式研究、以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部程文进主任、上海总工程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金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王德起、张国山教授以及研究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东北大学原副校长娄成武教授主持闭门会。
最后,城市研究共同体的发起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段霞教授介绍了该学术共同体创建的初衷与初步设想,希望能融合共同兴趣、共同使命的城市研究者们通过持久的团队学习、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使成员之间形成彼此理解、相互促进、合作研究的学术交流模式,形成共有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产出满足全球体系和大数据时代大都市科学发展的学术成果,争取把城市研究共同体打造成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团体。她还介绍了为实现有效、柔性的学术组织机构,城市研究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安排、支撑条件、核心任务及近期工作,希望专家们能长期跟踪并支持学术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主题鲜活,形式新颖,内容充实、节奏紧凑。与会人员表示在这个历时7年打造的论坛平台上,咨讯颇丰、收获颇多。城市研究共同体通过一天半的学术争鸣与论道,形成了一些有一定代表性、认知较统一的学术共识与观点,基本形成了城市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共同话语,初步拉起了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旗帜。大家承诺在城市研究学术共同体的感召下,将紧紧追踪城市国际化领域的热点问题,继续深化城市国际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与交流,更好地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乃至全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献智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