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18日,由江苏师范大学和江苏“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留学生与中国传统教育的转型和现代教育的发展—-第二届“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到会致辞。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及期刊杂志社的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讲话的意义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留学教育思想指导意义研究、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的现代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认为,留学史是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为新时代新一轮对外开放积累了学术资源。一部留学史是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转变的历史。留学史研究既可用于在对外开放中以史为鉴,避免失误,又可用于在对外开放中把握规律,力求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开放。
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周谷平教授认为,留学教育研究应该关照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须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推进沿线各国文化相识相融、优化中国对外援助体系、强化“走出去”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民间沟通等各种方式,推进双方理解互信不断深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
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周新国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留学生,数量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而壮观的。在历史学诸多研究领域中,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对人类的文明交流,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部《神州学人》杂志副总编辑朱国亮认为,留学生与中国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要重视和加强对留学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既要研究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历史贡献、现实意义,也要关怀中国教育对留学生的更大期待,与此同时,要反思留学生在促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不足。
江苏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教授认为,近代以来的留学生群体既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转型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晚清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学制改革,到民国建立以后的教育体制改革,再到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的建立,以蔡元培、陶行知为代表的留学生教育官员和留学生出身的教育名流,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转型与本土化进程。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