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2023-4-18 思想周刊 杨金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地做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的是中国的时代精神,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在推动世界文学研究和各国文学传播与经典化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这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履行外国文学研究的使命,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主动服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走出去已是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走出去是一体两翼,互为支撑。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活水,中国学术可使中国文化实现更广阔、更纵深的场域发展。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学术走出去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外国文学研究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伴随、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断深化人们对中西方现代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和理论创新方面将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走出去根植于中国土壤,是中国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理应具有中国观照,体现中国在场感。过去40多年的外国文学研究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历史演进,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而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一向以跟踪或援用外来理论而见长,在阐述外来理论方面成果显著,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迷恋甚至过度阐释西方理论概念的现象,这既体现中国对世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又暴露出包括误读西方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对西方现代性的态度经历了从一味接受到批判性吸收,从仰视到平视的不同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是中西方思想、价值观相遇、碰撞、激荡,并逐步走向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的过程。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就是这一过程的某种缩影,完全可以作为认知和剖析西方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并将为新型现代化模态的探索提供有益借鉴。以中国式现代化视角观照外国文学作品,不仅能吸收西方现代化优秀成果,而且可充分揭示其存在的不足、局限及其引发的问题。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外国文学研究中不断增强理论自觉,立足中国实际,提出诸多创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强大动力,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知识和话语体系资源。
三、中国学术走出去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命题。这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密切相关。彰显文化自信是外国文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着力开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外国文学研究必将深入审视以个人主义、物质追求为重要内核的西方文化和现代化模式。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模式可以为应对西方现代性局限及其引发的包括贫富差距、伦理和道德滑坡、环境问题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病症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外国文学研究既可以有效展示中华文化的应有力量,又能彰显中华文化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世界意义。
四、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开展外国文学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为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提供丰富的话语支撑。根植中国土壤的外国文学研究将为更好地阐发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提供更多载体、媒介和动力。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走出去,需要有自觉意识、深入思考、着力建构和持之以恒的推进。
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号角,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倡导和践行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方法、中国范式,助力话语体系建构,始终秉持开放和对话的立场,在同西方学界的对话中确立我们的研究境界。当然,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走出去,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中国学者了解国际前沿,熟悉国际学术话语,把握国际学术潮流,系统了解西方研究谱系,尤其应注重反思性研究,在研究中使西方批评话语为我所用,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并充分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话语体系建构的可能性突破。基于中外比较、交流与对话开展外国文学研究可以有效践行中外文明互鉴,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系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特聘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理论研究基地首批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