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决策参阅》2013第4期: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

《决策参阅》2013第4期: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凯发会员官网

 

江苏人才强省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李廉水、赵永贤、徐建国

本课题负责人:     刘  军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 蒋建清、过利平、高政文、张  震、曹  杰、吴先华、吴绵超、谢宏佐、王常凯、余菜花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3年4月23日

【内容提要】

 

    近年来,江苏加大人才投入力度,重视人才载体建设,实施了多项高端人才集聚的工程与政策,人才规模与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集聚效果显著。研究表明,高端人才集聚对江苏gdp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即高端人才集聚能够有效推动江苏经济增长。但江苏高端人才集聚存在区域差异,苏南高端人才的数量高于苏中、苏北,高端人才集聚程度的差异导致经济增长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表明,人才环境竞争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才环境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成功经验主要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一流载体、人才优先投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科研氛围、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不足之处主要有:高端人才区域分布不均、地方行政服务质量有待改善,以及住房、福利待遇需进一步提高等。

    为进一步促进江苏高端人才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工作领导体系,突出三个“一把手”格局;加大人才工程实施力度,完善人才工程的评估、考核机制;建设一流人才载体,营造科研氛围;强化基层人才工作,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增加苏北人才工程种类、加大资助强度,推进区域人才工作协调发展;推动高端人才性别适度均衡,设立女性科学家人才工程;完善高端人才住房补贴制度和福利待遇体系等。

 

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

(摘要)

 

    一、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现状分析

    1.江苏加大了人才投入力度、重视人才载体建设,人才规模与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集聚效果显著;但是,江苏高端人才集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苏南高端人才的规模、人才载体数量等指标上明显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2.江苏实施了多项高端人才集聚的工程与政策,如“双创引才计划”、“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和建设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各市也纷纷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与政策,效果显著。

    3.江苏高端人才集聚的原因包括优惠的人才政策、明确的产业政策、一流的载体、发达的教育和良好的宏观环境等。

    二、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效应分析

    1.高端人才集聚对江苏gdp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即高端人才集聚能够有效推动江苏经济增长。

    2.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江苏高端人才集聚存在区域差异:苏中、苏北的高端人才集聚程度基本持平,苏南的高端人才集聚程度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苏中、苏北高端人才集聚趋势与gdp增长趋势基本吻合,高端人才集聚程度的差异导致经济增长水平的区域差异。

    三、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环境评价

    课题组从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社会服务与保障、教育科技等四个方面构建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十三个省辖市的人才环境进行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人才环境排名,排名依次为: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镇江、扬州、泰州、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

    分析表明,人才环境竞争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才环境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明确提出了建设人才强省的战略目标;在2010年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使人才成为江苏最重要的品牌,人才优势成为江苏最突出的优势。

    2.各类人才工程势头强劲、覆盖全省。以引才、培养和汇智三大类别人才工程为工作抓手,江苏人才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省级人才工程和市级人才工程互动开展的良好局面。

    3.以一流的载体“筑巢引凤”。近年来江苏非常重视人才载体建设,人才载体数量不断增多,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企业院士工作站数量增幅尤为突出。

    4.积极开展各类引才活动,注重对外宣传工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通过国内外知名媒体,面向世界发布引才信息,广泛宣传江苏的引才政策。强化“以会引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各类招才引智活动,承办“”太湖峰会、举办“中国江苏(南京)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等活动,先后邀请1万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江苏参观考察。

    5.人才优先投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引导和鼓励各地各行业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全省各级政府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鼓励高校、企业分别按照总支出5%、销售额0.6%的标准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等。

    6.为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科研氛围。江苏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好的软、硬环境,高端人才的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对单位科研氛围有较好的总体认同度。

    7.为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江苏高端人才生活满意度总体很高,具有较高的收入和合适的住房,并且大部分高端人才认为其收入在地区平均水平之上。

    8.创造了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大部分的高端人才肯定了江苏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对江苏的人才政策总体满意度很高。

    不足之处主要有:

    1.高端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苏南的高端人才数量明显高于苏中、苏北。

    2.地方行政服务质量有待改善。29%的高端人才对地方政府行政服务表示不满意。

    3.住房、福利待遇需进一步提高。42%的高端人才对住房补贴持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态度,37%的高端人才对单位福利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

    五、江苏集聚高端人才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

    实现路径包括:

    1.坚持党管人才,加强组织保障。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的根本保证。在党管人才的指导原则下,加强组织领导,为人才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以确保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加大人才工程实施力度。在已有基础之上,继续增加人才工程种类,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和增加资助人数。

    3.继续建设一流人才载体。全国各地人才载体建设竞争激烈,江苏在保持该方面优势的前提下,应该继续加强载体建设。

    4.人才工作重心下移。江苏县域经济发达,县级、乡镇级基层对人才需求较其他省份旺盛,将人才工作重心下移或者说加强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执行力度是集聚高端人才的有效路径之一。

    5.推动区域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在高端人才政策制定上面,必须加大后发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度,重点扶持苏北、苏中,力促江苏全省高端人才引进协调发展。

    6.推动高端人才性别适度均衡。应该将女性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调动起来,解决女性高端人才所面临的性别劣势,尽可能释放出女性高端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的热情和能量。

    7.提高住房待遇。解决高端人才的住房待遇问题是引才工作紧迫而重要的一步,应该适当提高住房待遇。

    8.重视福利待遇。应该重视高端人才的福利待遇问题,使他们在社会上有较好的优越感。

    政策建议包括:

    1.健全工作领导体系,突出三个“一把手”格局。建立完善三个“一把手”工作格局。党委“一把手”抓战略、抓规划,把人才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优先位置去谋划,去推动;政府“一把手”抓投入、抓保障,确保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确保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组织部门“一把手”抓协调、抓推进,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增强工作合力。

    2.完善人才工程的评估、考核机制。探索性地建立第三方参与的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督促与检查;建立人才工程考核机制,对经费使用、人才绩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考核,以激发高端人才的潜能,推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3.构建一流载体,营造科研氛围。继续加大传统载体的培育、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开展苏南人才特区建设。

    4.强化基层人才工作,建立乡镇人才工作办公室。为了提高江苏人才工程和人才政策的落实效果,提高高端人才对地方政府行政服务的满意度,应该进一步强化基层人才工作,建立乡镇人才工作办公室,设专职人员负责人才与科技工作。

    5.增加苏北人才工程种类,加大资助强度。继续加大苏北高端人才工作的扶持力度:适当增加苏北人才工程的种类、进一步加大苏北人才工程的资助强度,包括增加资助人员数量和金额数量。

    6.设立女性科学家人才工程。为了改变高端人才性别失衡的状况,调动女性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女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可考虑设立女性科学家人才工程,大力引进符合条件的女性高端人才集聚到江苏,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为服务江苏经济转型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

    7.完善高端人才住房补贴制度。适当提高各类高端人才的住房补贴,为国际领军人才提供住房,逐步探索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引才住房补贴制度。

    8.健全高端人才福利待遇体系。在医疗待遇、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以及交通待遇等方面进行完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