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徐康宁、徐山瀑、李向阳
本课题负责人: 徐康宁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刘修岩、冯伟、陈健、郑义等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3年4月10日
【内容提要】
“富民”是“强省”的动力和目的。“十二五”期间,“富民”要成为江苏发展的一大亮点,实现人民生活由宽裕型向富足型发展,主要标志应包括: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由宽裕向富足转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消费质量全面提升;社会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为了努力使“富民”成为江苏“十二五”发展的一大亮点,课题组提出以下“富民”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快速公平增长,确保居民收入刚性增长,推进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保障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二是要实施“创业裕民”工程,大力激发全民创业激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打造创业经济培育体系,重点扶持初创型企业发展;三是要实施“就业富民”工程,充分发挥就业在居民增收中的作用,积极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就业平台建设,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四是要振兴“三农”,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五是健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构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六是强化保障机制建设,构建富民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
(摘要)
“富民”是个综合化的过程,也是个集成性的目标,是总量与个量、静态与动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概念。其与“强省”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强省”是“富民”的基础。所谓“国强民富”,只有当国家强盛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人民富裕。同样,对于一个省份而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有实力和精力将经济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让利于民,增强人民的富裕感与幸福度。“富民”是“强省”的归宿。“强省”不仅仅表现为一个省份经济总量的强大,更在于该省份人民福祉的最大化。“强省”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使最广大的人民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藏富于民,还富于民,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富民”是“强省”的动力来源,也是“强省”的目的使然。
一、江苏“十二五”期间“富民”目标体系构建
1.江苏“富民”工程实施现状
综观江苏“富民”政策或是民生幸福的实施状况,总体而言,既存在着值得骄傲的地方,即江苏在民生福祉改善方面稳扎稳打,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但与国内其他省区市相比,在某些民生指标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继往开来,在新时期,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征程中,通过对江苏现有“富民”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既展现成果,又明晰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既能鼓舞士气,增强江苏今后“富民”伟业实施计划的自信,也能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地对江苏未来“富民”政策的重点难点预先进行剖析。
2.“富民”目标体系构建
江苏未来“富民”政策的目标首先要与江苏的“十二五”规划相辉映,相辅相成。“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和“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是江苏“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将成为江苏“十二五”发展中“富民”政策设计与执行的指导思想。本报告从收入、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和消费等七个方面,对江苏“富民”政策的目标体系展开了详尽的分析。
二、发达国家的富民政策及其启示
综观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如美国、法国和韩国,在富民政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很多相似之处,即都非常注重减税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减税,是为民众的生活负担做减法;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是为民众的生活享受做加法。一减一加,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本国民众的福祉,享受经济发展的硕果。反观中国现在在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税收高企、社会保障支出弱化等依然是制约中国民众提升福祉、品味经济发展成果的主要瓶颈。
因此,上述发达国家给予我国改善民生和提升福祉最大的启示就在于,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减少税收征收幅度,对民众的生活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多维度、多层面地增加民众福祉。既要提高社会保障的普及面,使每个中国民众都能被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享受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时也要优化税收结构,降低征税范围和幅度,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使每个民众真正体会创造财富的快乐和参与经济发展的愉悦,实现富民、强民、安民和乐民。
三、“富民”成为江苏“十二五”发展一大亮点的主要标志
首先,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由宽裕向富足转变。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显著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相对贫困问题逐步缓解,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达到时序进度,最终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由宽裕向富足的转化。
其次,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消费质量全面提升。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和消费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富民”的重要标志。应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进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社会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加大政府部门对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最终实现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四、“十二五”时期江苏“富民”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快速公平增长
(1)确保居民收入刚性增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相关政策,科学制定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的刚性约束目标。(2)推进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营造有利投资环境,一方面通过投资环境、法制环境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建设,消除不利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另一方面重视建立现代化、规范化的金融市场,引导居民将资金投向规范化的投资领域,减小投资风险,加大投资保障。(3)保障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增长机制,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金、工伤人员伤残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待遇标准,扩大医保门诊重症病种和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2.实施“创业裕民”工程,大力激发全民创业激情
(1)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大力培育创业精神,鼓励竞争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理念,培育江苏创业文化,搭建公平竞争平台,形成长三角创业、创新聚核效应。(2)打造创业经济培育体系。努力构建和实施“创业江苏”战略,进一步加大建设创业型社会的工作力度。(3)重点扶持初创型企业发展。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开民间投资领域。
3.实施“就业富民”工程,充分发挥就业在居民增收中的作用
(1)积极增加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将发展民营经济当作扩大就业、加快富民步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劳动民营经济在扩大就业中的积极作用。(2)加快就业平台建设。扎实抓好基层平台和基层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各类职业中介行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就业服务。(3)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为了降低失业对富民带来的不利影响,要重视开发应用失业预警系统,及时反映劳动人口的增减和就业状况,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对就业形势走向进行分析、预测,建立起失业预警机制,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振兴三农,大力提高农民收入
(1)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联合创业、返乡创业,引导外来资本和人员到农村投资兴业。(3)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组织推动和中介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5.健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
(1)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乡各类符合条件的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2)构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构建以城乡统筹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各项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慈善医疗救助、职工医疗互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6.强化保障机制建设,构建富民长效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部门责任,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富民为先的工作导向和推动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2)创新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富民工程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3)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坚持正面引导,坚持正确导向,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营造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同推动“富民工程”实施的良好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