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转型升级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江苏省社科院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志彪 张九汉 施建军
本课题负责人: 刘志彪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章寿荣 陈 柳 王树华 杜宇玮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3年4月23日
【内容提要】
“稳增长”与“调结构”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应辩证分析“稳增长”与“调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政策的维度和力度,以创新观念寻找江苏“稳增长”背景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创新方向与突破点。当前“稳增长”的目标不仅仅包括传统的gdp和财政收入指标的增速,还应该涵盖城乡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稳定等“民生指标”的全面稳定增长。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需要我省从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获取“全球化红利”转向寻求“扩大内需红利”;从获取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寻求质量型“人才红利”;从获取“要素投入红利”转向寻求“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红利”;从政府“利用融资平台主导投资”转化为通过制度安排“激发民间投资”。
为此,我们提出江苏稳增长背景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战略:一是率先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引领战略,将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最重要工具;二是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开放体系下的内需驱动战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做大居民消费平台,营造扩大消费的良好环境;四是创新驱动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突出自主创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统筹协调区域布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五是加快实施苏北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协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稳增长背景下江苏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研究
(摘要)
实行“稳增长”和“调结构”双策并举,是江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而为“两个率先”进一步打好物质经济基础的关键。
一、“稳增长”与“调结构”:江苏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稳增长”与“调结构”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要辩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政策的维度和力度,促进两者的有机统一。
第一,解决我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统一,“稳增长”是短期目标,“调结构”相对来说则是一个中长期过程。
第二,“调结构”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江苏经济发展既定的战略部署,因此需要坚持倒逼机制调整掉江苏受资源刚性约束、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消耗型产业。
第三,为了对冲短期内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速下降,需要加快发展有助于江苏经济结构优化的“增量经济”,实现“增量调结构”。解决好“发展什么样的增量经济”和“如何发展增量经济”的问题,是江苏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双重目标的关键。
二、江苏“稳增长”背景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创新方向与突破点
需要对“稳增长”和“调结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上进行调整,以创新观念寻找政策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第一,需要明确当前“稳增长”的目标不仅仅包括传统的gdp和财政收入指标的增速,还应该是涵盖城乡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稳定等“民生指标”的全面稳定增长,一定程度上后者更为重要。如果认同上述理念,则需要在政策层面转换观念,比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刺激经济能够产生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带来通胀等负面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不一定只是做扩大政府投资的“加法”,而是可以实施结构性减税,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以此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样的“减法”同样体现了积极。
第二,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需要我省从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获取“全球化红利”转向寻求“扩大内需红利”。扩大内需条件下,江苏的产业重心要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在当地制造业全球化的基础上推动当地服务业的全球化;借助扩大内需机遇,江苏企业努力实现从全球价值链参与者向国家价值链主导者的转变,实现对外开放水平的再次提升。同时,还需要扬弃过去的简单的生产和市场观念,建立起利用消费力推动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观念。
第三,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需要从获取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寻求质量型“人才红利”。用人才、技术、品牌等提升劳动生产力,推进江苏真正走上追求质量型的“人才红利”的发展时代。“人才红利”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积累,就要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做足“人才集聚”的文章,汇聚海内外人才为江苏服务,通过加速人力资本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需要从获取“要素投入红利”转向寻求“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红利”。在制造业拉动发展阶段向内需扩张推动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经济增长仍然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不可能很高。“十二五”时期,如何尽快过渡到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改善来实现内生的增长,是江苏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第五,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需要从政府“利用融资平台主导投资”转化为通过制度安排“激发民间投资”。目前,强调“稳增长”应更突出民间资本的作用。民间资本进入传统垄断领域,可起到支持经济发展和促进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缓解部分基础建设领域当前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竞争效应,提升市场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来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
三、江苏稳增长背景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战略
(一)率先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引领战略
江苏要毫不犹豫地、坚定地利用第十二次党代会通过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所内在的引导和激励发展进程的功能,既把它作为“稳增长”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和工具,也将其作为“调结构”的最重要的工作抓手。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在再创发展黄金期的过程中,重点应该利用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引导和激励搭建调结构的“提升服务业平台”、“增强消费平台”、“优化收入分配平台”以及“加强城市化平台”四大平台。
(二)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新形势下,提升江苏对外开放水平,要格外重视外包和对外投资的发展,实施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和对外投资“五外联动”,进一步提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快转变江苏外经贸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江苏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发展规模,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一,在努力保持外贸出口份额的同时,要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第二,在继续坚持“引进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走出去”步伐。第三,在继续提高制造业外包水平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扩大服务外包规模。
(三)开放体系下的内需驱动战略
江苏应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强“三驾马车”中最为稳定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这不仅有助于江苏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优化,还将有助于实现“稳增长”的宏观管理目标。第一,立足国内市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加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积极调动、吸收国内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国外的创新要素来加速江苏制造业水平的提升。第二,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通过依托江苏制造业已有规模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全球市场支撑,围绕制造业升级,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第三,做大居民消费平台。扩大居民消费的工作重点,一是着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普惠民生职能;二是重视提高服务消费质量,开拓服务消费的新领域;三是建立现代化流通平台;四是积极培育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商圈,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的流通服务体系。第四,营造扩大消费的良好环境。一是要注重增加改善消费环境的公共支出。二是注重发展民生商贸服务业。推进家政服务平台和重点家政企业建设。三是注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医疗、住房、教育、再就业等方面逐步统一城乡待遇。
(四)创新驱动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江苏要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应依靠加强自主创新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第一,突出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第二,立足既有规模优势,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利用苏南自主创新区建设契机,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第四,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推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五)加快实施苏北城乡一体化战略
从目前江苏的情况来看,苏南地区已经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苏中地区也即将进入这一阶段,而苏北地区尚处于由城乡分离发展转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为此,有必要加快实施苏北城乡一体化战略,为江苏经济结构调整预留空间。第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城乡空间经济组织化程度,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把苏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适度倾斜,加快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和环保等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打破交通、电力、水务、环保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统筹规划、统筹衔接。第二,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布局生态绿地系统,建立协调的城市、乡镇与农田林地的生态环境体系。第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创新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全面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建立城乡统一、平等享受、均衡布局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和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第四,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要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拓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第五,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经济发展“双轮驱动”的格局。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