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1月11日,江苏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在徐州开幕。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现予摘要编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要求,为新形势下社科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时俱进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是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使命。全省社科界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握时代脉动、勇立改革潮头,出成果、出思想,努力做“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最强大脑”。
强要强在格局视野上,推动学问之“大”和思想文化高地之“高”同向。视野决定高度,有多大格局就能成就多大事业。从事社科理论研究,要做的不是小学术,而是大学问。学问之大,在于彰显思想力量、标注人文精神高度。江苏社科界历来勇开先河、精品迭出。大家所熟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成为划时代的雄文力作。匡亚明老先生主持编纂的《思想家评传丛书》,历经20多年努力,汇成200多卷组成的煌煌巨著,被誉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我国社会学界的泰斗费孝通先生,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调查资料,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创作出《乡土中国》等不朽名作。这些学术大师和学术精品,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璀璨明珠,树立了江苏学人的学术坐标。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不可能站在思想的最高峰。建设文化强省,思想是底蕴、是先导,更是最突出的标志。我们提出建设思想文化高地,就是要通过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必须放眼“三强两高”蓝图,自觉围绕思想文化高地建设的目标,定位、谋划好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登高原、攀高峰,不断为江苏学术注入丰沛的思想气韵。要善于观大局谋大势,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贯穿到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细致的学术求证中,做到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因势、因时、因地谋睿智之策。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意识,瞄准学术前沿,善于见人所未见,敢于言人所未言,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理论判断,把为全国探路的责任体现到推出更多、更新,更有号召力、影响力的思想成果上。要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关怀、大志向,以费孝通、匡亚明、胡福明等大师为榜样,发扬学术精神、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道德,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了冷板凳,以皓首穷经的勤勉刻苦书写经天纬地的千古文章。
强要强在责任担当上,推动实践之思和理论之辨同行。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是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的黄金定律。五中全会再次宣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愿景。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越是处在重大的转折关口,人们越是需要思想罗盘的引领。应该看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纷争激荡,以一元统领多元、实现“两个巩固”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打赢全面小康攻坚战仍面临多重挑战。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气魄,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深化学术探索,把握发展规律,引领观念更新,在服务发展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中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要着力凝聚思想共识,激发改革发展内生活力。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聚焦“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深化研究,讲清楚规划建议提出的大背景、大逻辑,讲清楚五大发展理念的准确内涵和创新意义,讲清楚五中全会的新部署和新举措,不断增强全社会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干部群众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智慧。要积极回应社会期待、人民关切,更好发挥资政服务的思想库作用。充分利用新型智库建设的大好机遇,紧密结合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针对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转型中的困惑,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提供更多务实、管用、广泛认同的思想产品。要勇于站出来揭穿“美丽谎言”、捍卫科学真理、抵制错误思潮。很多关于社会思潮的争论,往往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思想的尊严要靠我们每个人来维护,在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上,绝不能做“沉默的多数”,一定要立场坚定、态度坚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做社会主流价值的坚定捍卫者。
强要强在文化自信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学术话语建设同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重要的源泉就是学术自信、理论自强。现在,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已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但中国制造的思想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然较弱。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影响力还不够强。应该看到,中国的崛起宣告了一些西方流行理论的破产。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故事”,这个“新故事”需要用新的话语去讲述、新的理论去诠释、新的思维去续写,这对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高度,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构建的重要性紧迫性,继承传统、放眼未来,立足中国、接轨世界,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思维共振,努力做到中国立场、世界表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多讲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把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巩固我们的思想“主心骨”,增强我们的学术定力。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大力实施江苏文脉工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观点,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我们的学术话语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水乳交融,血脉相连,筑牢我们的学术根基。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我们走改革开放道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光辉成就,了解我们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大众谋福祉的价值追求,在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进程中,不断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好的响亮声音。
强要强在机制创新上,推动多出成果和多育人才同步。建设思想文化高地,必须构建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用制度的力量唤醒“沉睡”的资源,激活潜在的发展能量。当前,我省理论工作“四大平台”总体布局已经全面铺开,各项工作正有力有序开展;新型智库建设加快推进,不同梯次、不同规模智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格局逐步成型;围绕社科人才培养,我们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确保社科研究队伍青蓝相继、人尽其才。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开阔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集聚社科理论“五路大军”,形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大力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按照统筹协调、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着眼构建良性互动、有序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以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和基地建设等为示范带动,探索校际之间、团队之间、专家之间的协作攻关和协同创新,构建社科理论研究“生产链”和“集团军”,充分释放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活力。要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壮大“社科苏军”队伍力量。进一步发挥江苏社科名家的带动示范作用,加强中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加大对社科优秀人才的项目扶持、出版资助和成果奖励,推动江苏社科界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知名智库开展合作,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才智提供条件和空间,为社科事业发展储备更多中坚和后备力量。要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有效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注重社科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点菜式”服务、成果“供需”见面、媒体和内参推介等形式,使专家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好地在决策和实践中得到体现和运用。要优化成果评价体系,强化应用研究导向。对那些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上有价值、传播上有影响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进一步发挥好科研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励社科人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