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指要
推动我省新型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推动我省新型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凯发会员官网

 

    编者按:2015年11月10日,在全省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现予摘要编发。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一届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去年11月份,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央文件下发后,省委书记罗志军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做好相关工作落实。今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我省智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第一、把握新型智库认识之新。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新型智库建设关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乎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提升。只有充分认识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才能自觉担当建好用好新型智库的责任。
    要深刻认识到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与“势”。文章合时而著,智库应运而生。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时代要求和发展诉求。从全球历史看,无论是大国崛起,还是强国担当,背后始终都有智库的力量。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当下发展看,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攻坚期,社会建设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处于速度换挡期、结构优化期、动力转换期,谋划“十三五”、实现“十三五”,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智库的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撑。从省情实际看,江苏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新任务,需要我们敢于出招、善于应招,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来发力、来给力。
    要深刻认识到新型智库建设的“高”与“远”。智者前瞻,智库谋远。新型智库建设只有站位全局、谋划长远、规划超前,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要高看一眼,新型智库建设,绝不能囿于一地一域,“关进小楼自成一统”,而是要顶天立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自觉,贯穿到从宏观思考到微观决策、具体对策的全过程,从理论研判到具体对策的全过程。要远看一步,牢固树立 “策为天下先”的超前理念,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互联网思维,以更前瞻的视野、更前沿的思考、更前卫的选题,既要着眼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面向未来发展趋势,想决策者之所想,急决策者之所急,谋决策者之所谋,做到先见、先知、先谋。要深看一层,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望远镜、显微镜,既“不为浮云遮望眼”,又“拨开云雾见青天”,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青萍之末,敏察到发展的风起、风向和风潮,从改革发展的实践洪流中,提炼好总结好发展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规律。只有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把握机遇,主动作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才能切实赢得新型智库建设的先机,赢得新型智库建设的制高点。
    要深刻认识到新型智库建设的“特”与“新”。智库的概念源自西方,我们智库建设绝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和套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有别于西方智库,也超越于传统智库。在性质上,我们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言献策的“中国智库”,要体现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有立场的意识形态属性,绝不搞观点的“跑马场”,绝不做“利益集团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度量衡、定盘星,恪守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秉持思想性与党性人民性相一致,在张扬学术研究个性和承担智库公共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融合点。要自觉以国家利益至上,在重大问题、关键范畴上,旗帜鲜明,不失语、不乱语。强调体现中国特色,不是关起门来建智库。西方智库建设起步早、时间长,形成了一套模式和做法,对其有益经验,要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但是,中西各不同,借鉴应有度。如果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就会出现“水土不服”、“南橘北枳”。“新型”意味着,在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制度规范上,必须打破以往的路径依赖和模式定势,积极确立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的智库发展理念。我们的智库建设绝不是学术研究机构的简单翻牌,也不是研究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决策模式的改变、思想生产的转型。要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方法、全新的架构,推出更多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智库产品。


    第二、确立新型智库定位之新。中央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智库作用发挥好不好,功能强不强,前提是定位准不准。要始终紧扣“三个角色”,找准新型智库建设的方位感。
    当好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外脑”。 当下有一些人认为智库应刻意与党委政府保持距离以体现其所谓的独立性。其实不然。党委和政府是智库研究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党委和政府部门也是智库获得政策研究所必需的信息和数据的最主要渠道,我们智库成果的价值要体现在决策影响力和资政水平上,我们智库的公信力在于得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同、点赞。(世界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年终总结时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研究成果是否已经接近和到达政策议程?第二,是否为决策者知晓,并由此提高了政策讨论的水平?第三,研究成果是否带来了政策内容与实践的显著变化?)兰德公司的上述思考启示我们,智库绝不能被动应付满足于做“传声筒”,不能落后发展热衷于当“马后炮”,不能标新立异陶醉于“博眼球”“点击率”,不能只会歌功颂德沉迷于建“翰林院”,不能脱离实际习惯于搞“经院式”研究,而应努力让智库的“文章”变成“文件”,让智库的“谋划”影响“规划”,让智库的“对策”融入“决策”。智库建设一定要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天职,积极为破解发展难题开出“良方”,为社会有序治理提供“钥匙”,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做党委政府决策的“最强大脑”。
    当好思想理论创新的“先导”。智库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发时代先声,发理论强音,才能彰显出智库的原创性、前沿性。智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重大实践经验总结,找准“题眼”,聚焦聚力,精准攻关。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是厚植智库理论创新的沃土。智库专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扎实深入研究。(我了解到,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的公丕祥教授担纲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4卷本300多万字,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法学理论研究的重磅学术成果。)要下功夫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这一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理论、中国价值凝炼好研究方向,发挥智库理论引擎作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智库的聚焦点、发力点。智库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解答问题。中国的实践中国人最有发言权,中国问题的研究理应由中国人来主导,智库建设理应承担起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的责任。只有诠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愿景,才能引领人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好。
    当好引领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发挥智库功能,既要为政府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又要启智育民、引导舆论。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新型智库必须自觉以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为己任,既要积极配合“官方舆论场”,又要适时调控“民间舆论场”,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及时发声、有效发声。(紫金传媒智库,针对前一段时间股市大幅震荡、天津港火灾爆炸事件、以及近期“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等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及时推出了一组时效性、针对性强的调研报告和解读文章,这一系列“快闪”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把智库的天线拉得更长,触角伸得更远,关注舆情动态,关注网民意见,干预热点事件,回应热点关切,在众声喧哗中传递出建设性、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要把握好“时度效”,强化时效意识,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讲求引导艺术,主动设置议题、适当转换议题、掌握引导主动权;注意引导策略,有理有节有据,对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都了然于胸。作为新型智库,就是要既做“快速反应”的飞虎队,也做“先发制人”的“尖刀连”,努力当好社会思潮的“瞭望哨”、热点敏感问题的“解说员”。


    第三、彰显新型智库品牌之新。品牌影响力,是智库生存之道、发展之基与价值所在,是考量新型智库建设质量的标尺。要紧扣“专、精、尖”三个关键字,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研究领域要“专”。“术业有专攻”是铸造智库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一招。当今世界,几乎每一家有影响的智库,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优势专长。(美国兰德公司,以军事和国防发展战略研究而闻名;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以欧洲发展和欧盟成员关系研究而见长;英国亚当·斯密研究所,以长期专注于市场经济研究而知晓。)新型智库建设绝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关键是要找准自身特色,凝练主攻方向,突出专业优长,攻其一点,聚焦一域。江苏新型智库建设,要立足高校多、学科强的优势,以学科 智库的思维,培育和推出一批相关领域“单打冠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增创智库发展的新优势,举全省之力,构建在全国走在前、全球叫得响的一流智库集群。
    智库成果要“精”。成果质量是智库品牌影响力的生命线。国际上一些智库“百年老店”,之所以享有较高声誉,就在于视质量为智库立足之本。当前,国内有些智库,为了快速提升所谓的知名度和关注度,研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成果貌似“高产”却不“高效”。要么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提出的方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更新表述、翻新概念,提出的观点似曾相识、似是而非;要么脱离实际,缺乏 “地气”,提出的建议“半生不熟”、“水土不服”。新型智库建设,一定要确立精品战略,以质量为本,决策咨询成果不在乎多,在乎管用,在乎落地有声。要拿出“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勇气,紧密结合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点问题,针对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转型中的困惑,找准“题眼”,精准攻关,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要善于对新问题进行先探索,对老问题进行再研究,对热问题进行冷思考,对冷问题进行深思考。只有少一些“高空作业”,多一些精耕细作;少一些隔靴搔痒,多一些点石成金,才能为党委政府提供用得上、信得过的真知灼见。
    智库人才要“尖”。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智库核心竞争力靠人才和团队来支撑。能够凝聚多少一流人才、拔尖人才,决定了智库能够走多远。(美国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总结其成功经验,第一条就是要有“一流的研究者”;德国能够进入智库的人,起码要具有经济师、会计师或博士学位等专业资格,还要通过专家的素质评定。)高端智库要高端专家领衔,还要靠拔尖人才组团。(我们这一次授牌重点智库,就有公丕祥教授团队、郭广银教授团队、刘志彪教授团队、周晓虹教授团队、樊和平教授团队等。)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开放性,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充分发挥“小机构、大网络”、“小核心、大外围”的同心圆作用,构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研究网络,把更多的一流专家学者吸引过来。坚持灵活性,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创造开展研究的条件,让智库人才安心研究、舒心工作。坚持包容性,鼓励创新创造,宽容失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平等讨论,努力把智库建成吸引一流人才的“梧桐树”、培育拔尖人才的“孵化器”,打造成聚才、揽才、用才的高地。


    第四,突出新型智库机制之新。一招活,满盘赢。新型智库之“新”,关键是体制机制“新”。只有构建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才能打破惯性,突破瓶颈,克服旧有的路径依赖,切实解决好智库建设中同质化、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着力在“四个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构建梯次发展机制。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是中央和省委对智库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新型智库建设,既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又要防止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一味地求速度、求数量,就可能陷入无序发展、重复建设。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着力形成了梯次培养、有序推进的制度安排。对现有研究基地进行系统梳理、有机整合,积极打造一批重点高端智库,启动一批重点培育智库,做实做强一批决策咨询基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形成高端智库、培育智库、应用型研究基地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研基地与新型智库之间的关系,按照既注重成果质量、又适当兼顾覆盖面的原则,精心谋划党政智库、高校智库、科技和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不同类型智库的发展机制,实现地域布局、层级布局、行业布局联动互补的发展态势。
    畅通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成果应用转化不畅,是当前智库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既有“最先一公里”的问题——成果不对路,也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渠道不畅通。(为拓展智库成果转化渠道,提升转化效率,我省《实施意见》提出了汇编智库成果专报、出版智库成果丛书、建设江苏智库网、举办江苏智库峰会等一系列举措。)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打开需求“闸门”,接上智库“活水”,搭建成果通向现实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咨询制度,防止“拍脑袋”决策现象,努力解决智库在重大决策中“说不上话”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政策评估制度,防止“自说自话”现象,努力解决智库在政策制定上“插不上手”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成果购买制度,防止研究成果“无市无价”现象,努力解决智库研究成果仅仅是“空头支票”的问题。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智库建设要有科学的指挥棒。科学评价才能树立导向,发挥出激励作用。评价一项智库研究成果的优劣,决不能只看一项指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全方位地评价,构建多元化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即时与延时、专业与社会兼顾的原则,真正激发起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建立对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智库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把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率、研究活动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近期,省委宣传部按照“动态管理、分类考核、以评促建”的原则,起草了《江苏省新型智库管理暂行办法》、《重点高端智库考核评估与经费管理办法》以及《重点高端智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将定期对重点智库进行考核督查。)特别是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智库成果认定,以及智库研究与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挂钩等问题,要打开思路,探索新路,让智库评价机制顺人心、得人心,让好制度促进智库生产力,提升智库影响力。
    健全协同攻关机制。总体上看,我省智库数量不少,但研究力量和资源还相对分散,“拢指合拳”还不多,“合纵连横”还不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同质化、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研究。新型智库建设,要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方式,借助智库平台联动互通,促进智库要素优化互补,多组织跨体制、跨部门、跨学科研究,以“1 n”的聚合模式,努力使智库由“孤岛”变为“群岛”。(“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充分汇聚了党委部门、高校、省属媒体集团三方力量,有效整合了社会学、新闻传播学、信息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力量)。只有以聚合融通的机制增强动力,以协同创新的机制蓄势发力,才能不断释放智库的制度红利,让智库的效应得到最大程度彰显,让智库的合力得到最大程度迸发。
    智库是“国家智商”的重要标准,也是政府理性的重要刻度。理论为国家而强,智库为时代而兴。谋划“十三五”需要智库给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智库发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省新型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