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高层论坛在南京召开。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她在讲话中指出:
今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要求更高,社科理论研究的任务更多,理论工作者肩上的胆子更重。围绕当前江苏社科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讲几点意见。
第一,当好宣传研究阐释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先行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时代制高点,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举旗亮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中央已经作出专门部署,从去年底到今年两会前,重点是宣传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新成就,两会之后到明年党的十九大,重点是结合实践宣传新理念新思想,理论研究、理论宣传要担纲重任。我们一定要举全省社科理论战线之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发声,把这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抓好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我们讲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集中地体现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上。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是首要政治任务。社科理论工作者要率先跟得上、跟得紧、跟得进,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成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的领跑者。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全面领会、全面研究基本观点,把握精髓,研机析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紧扣讲话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列出一批重点选题,设立一批研究专项,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要有看齐意识,自觉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学术研究、学术追求中去,积极对讲话中蕴含的立场观点、科学思维、执政方略开展富有深度广度厚度的研究,做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深化理念指引。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走向美好未来、实现由大变强的中国版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要带着责任感、紧迫感,增强研究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入研究阐释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讲清楚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逻辑起点、内涵实质、价值取向、目标要求;讲清楚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着力点、突破口、攻坚战。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这方面研究已经起势,成果不少,但是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不能以线性思维开展研究,把五大发展理念割裂开来,零散化、碎片化。实际上,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科学体系,理念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以统筹的视野和整体的思维,加大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前瞻性、拓展性研究,解决好实践中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切实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聚力小康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需要我们牢牢抓在手中的最大的“时”和“势”。理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聚焦决胜全面小康这一新征程,找题眼、做学问,深化理论研究,传播理论能量,为顺利渡过第一个“百年渡口”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要深入研究全面小康的实践路径,在经济形势、改革攻坚、民主法治、文化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预判、给出答案。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在福利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涉及人们切身利益问题上既讲需要,又讲可能,既讲愿望期待,又讲现实条件,产生更多“面对面”析事明理、“点到点”释疑解惑的研究成果。江苏小康社会建设起步早,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充分条件,但是对照总书记最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建设更高水平小康,任务还很艰巨。广大社科工作者要以更深沉的“现实关怀”,用理论引领实践,用理性观照现实,为打好决胜小康冲刺仗做好思想供给、思想驱动。
第二,当好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三个重大”研究的主力军
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重大实践经验总结是我们理论工作的总牵引、发力点。深化“三个重大”研究,关键在于聚焦“中国问题”,坚守“中国立场”,总结“中国经验”,诠释“中国道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愿景,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开展“三个重大”研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在马克思主义“真经”上再发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真经”。社科研究,老祖宗不能丢,大道理还要讲,不了解、不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扎得深些再深些,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了然于心,作为研究的“显微镜”和“放大镜”。要充分发挥江苏既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贯穿到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多出江苏成果、多发江苏声音。要鼓励更多的大家名家、中青年骨干以大问题写小文章,用好故事阐释大道理,上电视、上网络、上客户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让“信马”“爱马”的正能量在学术场、舆论场气势如虹。
在理论辨析上再发力。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理直气壮开展积极健康的理论斗争,是社科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战斗力也是生命力。深耕“三个重大”研究,既要立得住又要破得开,既讲建设意识又讲亮剑意识。要敢于开展有理有据有节的理论辨析和批驳,针对一些容易蛊惑人心的理论问题和错误观点,及时交锋,主动发声,正本清源,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讲响“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揭穿“美丽谎言”,廓清“话语迷雾”。要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做战士而不做绅士,准确把握发声的时、度、效,不容错误思潮在江苏社科界有滋生空间,善用科学力量、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要用好网上网下的理论互动,统筹理论与舆论的互动,直面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及时有效应对思想斗争的新挑战,让讲真理的“红色地带”越来越广,让传播正能量的声音越来越响,充分调动江苏社科大省的资源共筑意识形态工作的“前台”和“后台”。
在“四大平台”上再发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台网理论宣传阵地“四大平台”建设,是中央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四大平台”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站位高、方向明,多打主动仗,多下先手棋。要强化精准思维,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落地,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的方位感、时代感,多出有说服力解释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让广大干部群众有更多的认同感。要强化品牌思维,做优中心品牌、做优马院品牌、做优名家品牌,不断拿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的“拳头产品”,不断提升理论工作的声誉和口碑。要强化融合思维,围绕效益最大化这个核心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结构联动、功能耦合,推动平台建设由相“加”阶段向相“融”阶段纵深发展。
第三,当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生力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机遇。社科理论强不强,智库建设的成效是一个重要标尺。现在,江苏智库建设正在梯次化布局,初显成效。当前,江苏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更需要智库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抓好智库建设之魂、之本、之要,做到有为有位、有担当有格局有谋略。
牢牢把握智库之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就“特”在,坚持中国道路、采用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体现中国精神。这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命脉所在。要看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言献策的“中国智库”,要体现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有立场的意识形态属性。社科理论工作者开展智库研究,要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度量衡、定盘星,自觉以国家利益至上,在重大问题、关键范畴上,旗帜鲜明,不失语、不乱语,不搞观点的“跑马场”,不做“利益集团代言人”。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和全球参照,借鉴国外优秀智库成果的研究路数,立足脚下大地,放眼身边实践,探寻符合国情省情的务实之策。要在智库建设的热潮中保持清醒和理性,不搞学术研究机构的简单翻牌,也不搞研究人员的简单组合,通过决策模式的改变、思想生产的转型,在张扬学术研究个性和承担智库公共责任之间找到契合点、融合点。
始终守好智库之本。党委和政府是智库研究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也是智库获得政策研究所需信息和数据的主要渠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决策影响力和咨政水平上,其公信力主要维系于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当前,一些人认为智库应该与党委政府刻意保持距离,以体现所谓的独立性。其实不然。社科理论工作者在智库建设中要当好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外脑”,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天职,多建睿智之言,多献科学之策,让智库的“文章”完善“文件”,让智库的“谋划”引领“规划”,让智库的“对策”融入“决策”。要坚持问题导向,敏锐发现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做到顶天立地,既打“国家牌”又打“地方牌”,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话”,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计。要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擅长实证研究的本领,深入调查研究,运用大数据,把握实情,聚焦新常态、新经济、新江苏,多出快出解决问题、回应关切的智库产品。
做实做优智库之要。智者前瞻,智库谋远。国际上一些智库“百年老店”之所以享有较高的声誉,就在于这些机构富有较强的前瞻性,以适度超前的勇气和胆识,不断推出有影响、有价值的创新产品。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慧眼是智库之“智”,我们绝不能停留于做政策的解读者,而应通过高质量的“前瞻性建言”,努力做未来的“瞭望者”与战略“谋划者”。要牢固树立“策为天下先”的超前理念,始终高看一眼、远看一步、深看一层,既着眼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超前研究,提供决策储备。要以更前瞻的视野、更前沿的思考、更精准的选题,把政策阐释与战略预测结合起来,把决策的事后论证与决策前的咨询引导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超前创新结合起来,做好重大问题的预测、预判和预警研究,努力做到先知先觉、先见先谋,想决策者之所想,急决策者之所急,谋决策者之所谋。通过像抓学科建设一样抓智库建设,像抓高端学术一样抓智库质量,以丰厚的江苏社科土壤培育出绚丽的智库之花。
“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是社科理论工作的大课题、大舞台。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社科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要紧紧抓住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的大好机遇,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协同创新,多出思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