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简字第3011号
重要新闻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对策路径”
学术沙龙在南京举行
2017年1月15日,由省社科联主办,省卫生法学会承办的以“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对策路径”为主题的“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在东南大学举行。全省哲学、医学、法学等理论和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人参加了沙龙,就医疗秩序维护、纠纷处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护等话题展开探讨,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出席会议并讲话。
大家认为,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涉及到医患双方多个方面,包括医疗鉴定、医疗赔偿、医疗责任保险、病例查阅与复制、医疗机构的规范、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监管、患者的知情权等,需要用法律条文加以明确,并有效预防,以避免医患矛盾的激化,也有利于依法依规进行后期处理。
学会讯息
2016年12月24日,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在南京举行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当选为会长。
2017年1月12日,省品牌学会“第十一届中国全面品牌管理论坛”在南京举办。
2017年1月18日,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关于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暨换届大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大平教授当选为会长。
专家视点
走进经典才能读懂马克思
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名誉会长 南京师范大学 王小锡教授
当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以“冷战式”意识形态思维,要么片面注解,要么断章取义,甚至有学者根本没有去认真读一读马克思的原著就发表所谓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缺场”的意见。要想真正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走进经典。
1.马克思有没有哲学思维?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哲学思维,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哲学。如果我们读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原著,就应该不会怀疑马克思的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珠、逻辑与历史统一等等的辩证法思维,同时也就应该不会怀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辩证法思想,否则说明怀疑者不具备基本的阅读原著条件,或缺乏基本的哲学思维和马克思主义知识谱系。老实说,真正懂哲学的人是不会怀疑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
2.马克思有没有人学思维?长期以来,总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人学思维,提出所谓马克思的“人学空场”,其实只要认真读过马克思的原著且没有偏见,谁都不会信口开河地说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不讲人、不见人的,即便是马克思的论敌或相关理论思潮的代表人物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伟大并肯定其获得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认同和爱戴。事实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说到底是人类解放的思想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惟有无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社会解放”,才能真正把“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过着“能满足一切生活条件和生活需要的真正的人的生活”,而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至此,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就是马克思的道德和人学理论本质。
3.马克思有没有道德或伦理学思维?我们读《资本论》原著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道德分析法,并且始终与辩证分析法联系在一起的,也称为主体性与价值关系分析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视角和基本切入点始终是经济现象中(背后)的人和人际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成为异己力量的真正原因,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产生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及其现代启示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佘远富教授
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10个方面:1.建设官办学堂,推行官学制度;2.鼓励民办教育,推举私学制度;3.主办科举考试,推广国考制度;4.通过学者著述,推动理论教育;5.举办幼童蒙学,推崇启蒙教育;6.重视家风传承,推展家庭教育;7.发展文学艺术,推开大众教育;8.制定乡规民约,维扬日常教育;9.树立道德楷模,推介典型教育;10.注重寓教于乐,推引礼乐制度。
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传统文化十分强调自我修养,注重内在自律慎独。高扬个人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传统,其最高境界即是慎独。2.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礼法融合,注重外在规范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理念的同时,十分强调立法规范的约束性,将圣贤标准、君子人格、大丈夫风范等等伦理道德法律化、规范化,礼法融合使道德教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强的规范性。3.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传播内容的通俗性,讲求大众化社会化。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运用寓言成语增强感染力,《孟子》中的“拔苗助长”,就给受传者增强了趣味性和感染力。4.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潜移默化,注重生活化细节化。借助日常生活场景开展道德教育有助于道德要求的具体化、形象化、常态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也非常注重在各种日常礼仪教育实践中贴近人们的情感需要,把情感交流与人格培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吸收、借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吸收借鉴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播方法,古为今用,能更加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坚持外在规范与内在自律相协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坚持创新载体与改进方法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喜闻乐见、脍炙人口;三是坚持日常教育与民风民俗相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四是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协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言传身教、化茧成蝶。
(以上专家视点根据作者在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研究会“关于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上发言摘要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