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参考》
社科工作快报学会专刊第4期(总第53期)

社科工作快报学会专刊第4期(总第53期)-凯发会员官网

苏简字第3011号

 

 重要新闻

 

省社科联学会部赴安徽、山东两省社科联调研

    

     4月23日至26日,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率学会部一行4人赴安徽、山东两省社科联开展工作调研。

    24日上午,调研组在安徽省社科联召开学会管理工作交流会。安徽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涛主持座谈会,双方围绕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学术建设、智库建设和日常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25日上午,调研组在山东社科联召开工作交流座谈会。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林建宁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大家对如何更好地履行业务主管单位职能,加强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课题管理与期刊管理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研讨。

     徐之顺在总结两次调研座谈会的收获时指出:安徽和山东两省社科类社会组织工作特色鲜明、成绩显著。安徽省社科联着力推进学会学术建设,山东省社科联强力推进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这些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学会讯息

 

    4月21日-23日,省古陶瓷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婺州窑学术研讨会在浙江金华举行。

    4月23日, 省社会学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宋林飞教授续任会长。

    4月26日,省徐霞客研究会在南京举办主题为“发扬霞客精神 推动徐学发展”的“纪念徐霞客诞辰43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

 

 专家视点

 

构建现代形态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邹农俭教授

   

     1.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分工。当下,政府、市场、社会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府的职能由原来全能型转向有限责任型,具有中国气象的“社会”也正在培育塑造之中。无论是社区建设还是社会矛盾的调解,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合作,而不是谁退场,谁缺位或者谁大谁小的问题。关键是理清各自的职责,处理好两者的分工,分清责任主体,提高政府与社会的契合程度。

        2.多元合作共治。在社会治理中,越是宏观层面,政府的作用越加重要,越是基层和微观领域,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发挥的作用越加明显。因为微观领域,事无巨细,政府不可能管理到所有领域、每一项具体事务。在基层社会,充分调动多个社会主体的作用,展现社会的自我组织性,提倡志愿者活动,强调个人的自觉、自律等等可能更有必要。

        3.挖掘基层社会的能动性。何谓社会能动性?它是社会的一种自组织和自觉。就基层社会而言,个人的自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志愿者活动、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服务等案例随处可见。一个理性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所有积极力量、调动全社会能动性的社会。因此构建好的基层治理结构,务必要将挖掘社会的能动性摆上重要位置。

        4.基层社会组织的培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政府一边着力于购买服务,一边努力培育社会组织,而执行主体还未成长起来,于是,往往带着项目去培育承担主体,这样的事做起来总有点别扭。所以,在我国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培育必须引起重视,必须尽早造就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基层社会组织。

    5.事权与财权的对等。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政府对“社会”都是上级对下级,上级要求下级做什么,做得如何还得考核、问责;而现在则是政府与“社会”在基层的合作,这是个重大的转变,特别是对于政府而言,应完成角色的转变、身份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和职能的转变。政府要将职能真正转变到管理与服务上来,该管理的就是严格管理,该服务的就要提供优质服务。在大量的具体事务上,需要基层社会承担或者协助处理,就必须处理好事权和财权、责任和义务的对等问题。 

 

 “一带一路”:中国社会学发展新空间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施国庆教授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空间,为中国社会学学者和学生们提供了大展宏图的广阔舞台。

    与过去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从过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工程建设承包模式,变成现在的投资开发和建设承包并重,投资“落地生根”式的长期开发模式,也由此带来许多新的风险,社会与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其中,制约“走出去”企业的发展因素大多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环境、社会、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问题。这些环境、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需要解决,但我国培养的懂得海外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和整个人才队伍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对外投资海外项目的社会风险管理需求。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中国社会学界提供以下帮助:1.将社会评估纳入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首先需要对中国企业所处的海外社会进行分析,然后对这当中所有的风险进行管理,对社会事项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和研究中国社会一样研究海外社会,了解他国的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社会规则、社会文化、社会构成等各方面的关系;2.建构相应的国际发展研究机构。关键还是培养人才,主要是培养研究海外的人才和当地籍的外国留学生,还要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进行培训;3.建构海外活动的社会治理体系。要形成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治理体系,制定国家、行业、企业适用的一系列规则;4.加强海外活动的社会管理能力。要认真研究如何加强海外社会研究和培养大批懂得海外社会的人才,怎么样帮助这些企业“走出去”等问题,切实帮助国家建立治理体系适应“走出去”的新形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助力,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以上专家观点根据其在省社会学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上发言摘要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