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简字第3011号
)
重要新闻
《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5月4日,民政部、中宣部、中组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社会智库是指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社会组织。对社会智库实行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其中,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担任业务主管单位,其他社会智库由其活动涉及领域的主管部门担任业务主管单位,并由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未经民政部门办理社会组织登记的社会智库,不得以社会智库名义开展活动。《意见》要求,推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社会智库的重要业务活动、依法接受境外捐赠资助、重大宣传活动、举办大型论坛和会议等重大活动要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加强行政执法,民政部门依法查处社会智库违反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业务主管单位应予协助和配合。
学会讯息
5月7日,由省社科联主办、省城市经济学会等单位承办的“城市品牌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学术沙龙在南京举办。
5月11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续任会长。
5月15日,由省保险学会和宿迁市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宿迁市湖滨新城管委会协办的“2017年‘保险创新’专题理论研讨会”在宿迁召开。
5月20日,省社会心理学会在南京举办第二届质性研究方法培训暨“心理咨询历程与效果”学术研讨会。
专家视点
长三角城市群与城市品牌显示度的关系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胡小武教授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因其城市经济的开放度、城市经济的活跃度以及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功能,为区域内的城市品牌构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地区营销基础。
首先,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影响力的增长,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品牌显示度提升。长三角最新的规划已经扩容到26个城市,其中上海、安徽8个、浙江8个、江苏9个。通过百度新闻大数据检索可以发现,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当中上海的显示度是最高的,有604万条,其次是杭州、南京、苏州,最低的是安徽池州,也是经济最弱的地方,显示度9.7万。因此从大数据比较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圈层结构和城市品牌的影响度、传播度,基本是同轨正比。
其次,城市品牌显示度与城市经济实力和能级成正比,但也有差异。在长三角26个城市当中,越热点的城市,它的城市知名度、城市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越广,越占优势。城市品牌显示度,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城市经济、城市的能级,这一点短期内很难突破。但同时某些优质的城市,在经济体不是最强的时候,它可以率先通过城市品牌的打造,来不断地提升城市经济的能级,比如绍兴、嘉兴、扬州,这几年在新闻媒体、财经媒体当中的显示度提高了很多。
最后,城市群区域品牌的打造,有利于拉伸、拉抬区域范围内各个城市的能级。这个过程当中,各个区域内城市的品牌显示度,也随之得到提升。但是在一些相对的体量较小的城市体当中,最主要的是构建特色。城市特色足够彰显,不管是城市的总体定位,旅游品牌、景观品牌、经济品牌,还是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都可以将这些单项的城市品牌凸显并传播出去。我们需要建构城市群与城市品牌增长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提升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和显示度,推动每个城市品牌显示度的提升。
江苏住房市场失灵成因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 吴翔华教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研究发现,江苏城市之间的住房市场差距非常大,不少城市住房市场是失灵的,较为严重的地方包括南京、苏州等城市。造成江苏住房市场失灵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土地制度存在问题。1.二元土地所有制的弊端。我国土地制度是二元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及郊区土地归国家所有,现有城市市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但城市郊区和农村的土地闲置情况严重。这种制度弊端的存在,导致城市市区住房用地紧缺,住房供应量不足,土地价格和房价快速上涨,城市居民住房负担较重。2.土地出让方式的弊端。我国当前的土地出让方式是“招拍挂”,这种方式是以公平的角度设定,但这种看似公平的出让方式,实际是价高者得,导致资金雄厚的房地产商加大对土地市场的垄断,抬高了住房土地的成本。3.土地供应结构的问题。过去很多城市建设大面积、大户型的高档住房,中低价位的住房供应量较小,市场无法满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导致高收入阶层拥有多套住房,而中低收入居民只有一套住房甚至无房。住房供应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住房财富的“马太效应”,居民住房资产性收益差距加大,住房市场失灵更加严重。
二是租买选择机制缺失。我国租买选择机制缺失具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历史原因为我国具有住房“只买不租”的文化以及“年轻人结婚必须有房”的社会风气。现实原因是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存在缺陷,租赁市场上提供的住房服务品质较差,不能给承租人带来居住和心理的安定。租买选择机制缺失使得住房租赁市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能力显得更弱,而买卖市场解决住房的压力加大,从而造成租赁市场空置房较多,买卖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失灵严重,由此政府不得不加大土地供应和住房供应量,更进一步造成土地和社会资源浪费。
三是政府保障政策不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住房政策的顶层设计最开始是按照“七分法”对住房市场进行供给。所谓“七分法”是指七种不同收入即最低收入、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国家按照人群的不同收入对他们进行不同层面的供给形式,比如说以前最低的有廉租房,后来有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之后又有商品房等等。通过1998年商品房改革,确定了整个住房体系的框架。随着政策的逐步调整,主要的保障对象由城市里面的一些中低等收入,压缩到低收入,甚至最低收入。政府制定各种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时,人为的划分了一些界限,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比如说低收入家庭是不是买得起并不便宜的经济适用房,致使整个住房制度出现供需失配情况。
(以上“专家视点”根据作者在“城市品牌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学术沙龙上发言摘要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