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1日 11:10 榴园宾馆新华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在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这是我校学术性群团组织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东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学校社科联的成立,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校党委之间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也在东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之间搭建了桥梁和纽带。经过大会选举,我荣幸地成为第一届社科联理事会主席,在这里,谨对大家对我的信任、鼓励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一定按照学校社科联章程的规定,忠实履行职责,为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尽好力,为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好务,自觉接受各位代表和同仁的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校师生员工的信任和重托。
在这里,我就东大社科联应当承担的使命和今后的工作重点谈一下初步的思考和大家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承扬传统、继往开来,勇担建设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东南大学自1902年建校以来,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李瑞清校长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开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之滥觞。 国立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秉持“科学与人文平衡”办学理念,在把东大建成中国科学社大本营的同时,也把东大打造为学衡派文化重镇。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以“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学校使命,设立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当时全国高校之冠,哲学社会科学“七分天下有其三”。这些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办学思想,对东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学校一时人文荟萃,誉满天下,这些办学理念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尤其是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东南大学以来,学校与时代同进步、与实践共发展,力克院系调整后学科单一化的弊端,重建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使东大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2年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艺术学理论位列全国第一名,在江苏人文社科领域独占鳌头。伦理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年来,东大哲学社会科学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优秀创新团队1个,重点基地培育点1个。2014年,全校实现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立项16项,立项数位列全省第一;省社科基金获立项资助16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名列全省第一,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学术领军人物,拥有“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日渐丰硕,2014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项,获奖总数再创历史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东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刻苦钻研、勤于求索的结果。这些成绩,也为东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开拓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教育家指出,“一所大学没有工科就没有明天,没有理科就没有后天,没有文科就没有未来。”建设一流的哲学社会学科,是东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东南大学的前途未来。今天,东南大学社科联的成立,标志着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东大社科联将继承和创新学校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在学校党政的指导下,动员和团结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努力建设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通过思想和理论创新,为拓展人类知识、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奉献智慧,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进步做出贡献,为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完备的知识生态,为东大建设先进大学文化、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提供坚强的学科和人才队伍支持。
二、把握方向、扎根实践,争当国家和区域改革发展的最强大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这些,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东大社科联和东大广大社科工作者将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方向至关重要。作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团体和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发挥高校的思想和文化引领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学术研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重大任务,集中骨干力量,加强协同攻关,努力产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出贡献,为国家和民族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贡献。
学术研究应当面向时代、回应现实。在社会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东大社科联将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关切作为研究重点,解答时代的所思所惑,帮助人们客观、理性、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关切中凝聚共识。我们还将发挥东大的人才和理论优势,对国家和区域改革发展成就、先进典型和精神文化,总结提炼和广泛宣传。在国际化办学历程中,我们将发挥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基地优势,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我们将坚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阐释和宣传,使“三个倡导、十二个关键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自觉追求。
实践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理论必须与实践相俱进,及时对鲜活的实践作出科学理性的解答,才能永葆生命活力。当前党和国家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创新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开辟了广阔前景。东大社科联和学校广大社科工作者将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招、为改革发力、为民生献计,助推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地。我们将积极协助学校建设一批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平台,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在全国深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大家,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东大特色的优秀成果,努力把东大哲学社会各学科和基地建设成为决策咨询的强大智库、理论创新的主要阵地、人才集聚的智慧高地,努力当好国家和江苏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争做国家和区域改革发展的“最强大脑”。
三、创新机制、加强联合,抓好社科联自身建设
机制创新是生命。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东大社科联将紧紧把握这一机遇,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的实施,以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为契机,协助学校整合各方面资源,深入探索学科交叉集成新机制,在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上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品牌特色。
平台建设是基础。社科联将积极引导和协助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用好“985工程”、“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好道德国情调查研究基地、艺术学研究中心、江苏经济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亚太语言政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中心、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等等已有的载体和平台,高效使用各类创新资源,带动哲学社会科学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布局,不断创造体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人才队伍是关键。学校社科联将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协助学校人才部门、社科管理部门和文科院系,努力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争取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青年社科英才培养项目支持,进一步完善社科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努力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和社科名家,扩大东大社科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力。
联合集聚是要义。东大社科联是东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家庭,校内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众多,各类人才集聚,各种思想交汇。我们要着力在“联”字上做文章,在“合”字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以理工科为背景的综合性大学发展文科的规律和模式,大力推进文、理、工、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和跨院系、跨学科研究平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把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各方面的力量聚合起来,把各方面的潜力挖掘出来,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不断产出并广泛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桥梁纽带是本职。社科联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及跨学科间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及社科普及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并充分发挥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搭建起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使东大社科联建成全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温馨之家。我们还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与教育部、省社科主管部门的沟通,努力争取更多的校内外支持,为全校社科工作者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借着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成立的东风,我们迎来了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我坚信,省委宣传部和校党委行政的指导下,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的支持下,在东大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东南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一定能“今年花胜去年红”!东南大学社科联一定能为东南大学建设一流的哲学社会学科,为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东大梦,为建设新江苏、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