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报告
江苏农业信息化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莉新、闵春发、郭作玉
本课题负责人: 闵春发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贾丹华、吴建强、许和隆、汪业周、李朝祥、孙秀成、黄卫东
【内 容提 要】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要求,“两化融合”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尚未形成两化融合发展的系统性理论成果。二是农户仍然是江苏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确保“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思路、优先建设“两化融合”的保障体系。首先,树立一个“大农业观念”。“两化融合”使江苏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发展,将促进农业服务业快速成长为江苏经济的新增长点。其次,创新一个“机械 智能”软硬并行发展的新思路。“两化融合”将迅速形成对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和农业数据库的需求,江苏先行研发推广,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软”和“硬”的基础,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大批江苏“标准、专利”。最后,优先建设一个“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的大体系”。鼓励“农业系统”开放发展,制定政策、引导构建“政、产、学、研”优势力量融合渗透的社会环境,形成长效、高效的农业信息科技服务体系。
“两化融合”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摘要)
一、 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国农业产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90年代以来,美国建立了国家农业数据库等,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精准农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自适应喷水、施肥和撒药,从而拓展了美国农产品的全球市场,实现和长期保持美国领导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日本政府1947年通过立法大力扶持农协组织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协组建的生产服务网络,把全部农户都纳入了合作经济体系,克服了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近年来,日本出台《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it战略》,建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农业情报系统,向各县农协提供农副产品价格、产地、市场交流等信息,减少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加大力度进行农业数据库的技术研发与建设,建立了大量农业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用于作物害虫信息采集、存储、查询和应用的害虫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农药残留数据的农药残留数据库系统,用于植物保护剂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植物保护剂数据库系统,以及用于管理苹果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与危害和防治方法的苹果害虫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美国、日本、德国等典型模式各具特色,成功采用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分区域、分步骤、实事求是进行,可以稳步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这两个目标。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化、信息化基础
山东省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龙头企业迅速崛起,2009年,山东省已有350多家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0多家成为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间力量。二是品牌农业发展迅速,涌现出烟台水果、寿光蔬菜、胶东海珍品等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三是农产品电子交易和农业物流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年交易蔬菜30多亿斤,交易额达2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集散地。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河南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科普示范园区后,农业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仅小麦中心示范区就建成小麦样板田和试验田10万亩,示范田200万亩,小麦辐射面积400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0%,小麦单产在原基础上提高6~10%,显著提高农民纯收入,农产品品质有明显改善。同时,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区和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结构链条。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已经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首先,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江苏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95万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6401家,带动农户超过1100万户。其次,江苏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全国发展,全省2006年实现“村村通电话”,2008年实现“村村通宽带”,2009年至今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社会有关力量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再次,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省内开发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卫星定位技、遥感技术,已为作物布局提供决策支持。再者,政府各部门联合实施免费培训农民学电脑、学上网的“致富工程”,覆盖全省72个县(区)的78个培训点,农民信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就是在以产业化农业组织为基础,以信息化务农为手段,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率,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虽然各农业大省在实践中初步奠定了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基础,但是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尚未形成两化融合发展的系统性理论成果。二是农户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产业化、信息化融合促进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基础优势明显,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物联网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为了确保“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思路、优先建设“两化融合”的保障体系。
树立一个大农业观念。从微观经济上看,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的生产管理模式可满足“从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质量的社会需求,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从宏观经济上看,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大量的农产品加工制造和农业产业服务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又促使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农业已经渗透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农林牧副渔产值已然不能反映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树立大农业观念,着力“两化融合”发展,使江苏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将促进农业服务业快速成长为江苏经济的新增长点。
明确一个“机械 智能”软硬并行发展的新思路。在江苏快速推进高效农业和精准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迅速形成对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和农业数据库的需求。一方面,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江苏传统农业改造、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有效途径。加速推进研究开发,形成江苏省集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于一身的多种类型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储备,将为江苏农业机械产业领先全国发展奠定“硬”基础。另一方面,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宝库,是“两化”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信息资源普及惠农、扩大受益的重要保障。江苏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严重滞后,已然成为阻碍现代农业深入发展的短板。江苏先行开发构建江苏农业数据库体系,如害虫管理数据库系统、农药残留数据库系统、植物保护剂数据库系统等,不仅助力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也为江苏农业软件业领先全国发展奠定基础。“机械 智能”软硬并行发展的新思路将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大批“软”的、“硬”的江苏 “标准、专利”奠定基础。
形成一个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的大体系。一方面,江苏现有的农业大学、研究所和技术培训推广机构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但是不足以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江苏信息技术领域一直追随国际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他们尚未真正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当代信息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域和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省委省政府不仅要协调政府部门联合推进农业信息化,还需要鼓励“农业系统”开放发展,制定政策、引导构建“政、产、学、研”优势力量融合渗透的社会环境,形成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内容专业化,服务对象和群体规模差异化,纵横交织、有机结合、良好互补、长效、高效的农业信息科技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