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文晓明、黄健、龚维斌
本课题负责人: 邹农俭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邹农俭 吴业苗
【内容提要】
农民看病选择的医疗机构主要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农民就医考虑的因素依次是:技术与服务质量、距离远近、医疗与药品价格。政府为农民提供的就业培训还不够。农民认为最好的养老方式依次是:社会养老保险、自己储蓄、依靠子女、集体扶助。
农民对生产性公共服务需求强烈程度依次为:提高收入、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金融支持、提供农业技术。
农民对生活类公共服务需求次序为: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需要、减少子女教育费用、公共卫生、查禁假冒伪劣商品等。
农民对设施类公共服务的需求次序是:发展教育、处理垃圾、修建道路、处理污水、农民培训学校等。
农民不满意的公共服务是:健康教育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劳动力就业与培训服务。
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点是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进行全新的考虑和制度设计。1.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抬高农村公共服务的平台。2.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3.明确农民公共服务的先后次序。4.政府保“基本的”公共服务。5.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关系。6.重点建设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7.建立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8.重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为了准确了解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便于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时更有针对性以及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有效,我们于近期对江苏省13个省直辖市的37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有访谈法和观察法,问卷共回收780份。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一、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情况
1.医疗卫生服务。本次调查显示,农民看病的医疗机构依次为:乡镇卫生院,占38.3%;村卫生所30.6%;县医院17.4%;私人诊所6.2%;地市级以上医院6.0%
多数农民看病选择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两者占到看病总数的近70%。主要是由于:(1)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高度重视,投入较大,医疗设备较齐全,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能适应农民需要,服务收费比较低;(2)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就近农民,农民看病比较方便。一般来说,农民除非看大病或疑难杂症,否则不会到离家比较远的县、市医院或大城市医院看病。
农民就医考虑的因素依次是:技术与服务质量,占35.7%;距离远近,占20.5%;医疗与药品价格,占18.4%;定点医院,占16.9%;有熟人,占6.4%;其他因素,占2.1%。前三项差不多占了75%。
2.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政府为农民提供的就业培训还不够,64.9%的人反映没有接受过政府任何就业培训;(2)农民获得与就业直接相关的信息还较少。只有3.5%的人获得了就业信息。农民获得的信息多且分散,但多数为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业技术信息、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信息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3.0%、13.0%、11.5%、14.3%、13.7%、20.8%。(3)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从电视上获取信息占51.9%,从报纸、网站、本地信息服务站、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户获取的信息占的比例很低,分别只有18.2%。13.7%、3.0%、1.8%、2.7%。这说明,为农民就业、劳动力转移提供的服务仍有加强和拓展渠道的空间。
3.技术服务。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仍显得不够,提供的一些技术适用性差。16.2%的人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技术,48.0%的人不知道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哪里,44.3%的人遇到技术难题不知道找谁,其中有26.6%的人认为农村技术服务效果不明显,40.4%的人感觉技术服务费过高,还有13.7%的人认为农村的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差。正因如此,当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出现技术问题时,28.0%的人自己解决,求助于县农技中心、乡镇农技站、村农技员和其他农户都不超过20%。农民日常获得新技术的渠道分散,新技术很少从正规渠道获得,如技术推广站、种养殖大户、专家咨询、各种媒体、现场技术交流会、技术培训班分别只有21.9%、13.3%、6.7%、12.9%、2.0%、3.3%,有大量的新技术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占40%。
4.社会保障服务。农民认为最好的养老方式依次是:社会养老保险:56.6%;自己储蓄:26.2%;依靠子女:12.5%;集体扶助:3.1%;其他1.6%。
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期待:要求提高大病或住院报销比例的占37.4%,都能报销,以大病为主的占19.6%,门诊能够全部报销的占18.6%,报销方便的占10.7%,实施特大疾病救助的占8.8%,都报销、以小病为主的占5.0%。
5.文化服务。农民普遍不习惯到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参加文化娱乐活动,这个比例只有12.5%,而更多的人更喜欢在家里或邻居家从事文化娱乐活动,比例分别是57.6%、29.2%。农民现代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上网、健身打球等很少,绝大部分活动仍为打牌、看电视。农民平时文化娱乐活动依次是看电视、打牌、聊天、看书、下棋、健身打球、钓鱼。
6.生活环境建设。20.9%的人认为农村生活环境没有问题,有33.8%的人认为农村空气污染严重,有21.7%的人感觉农村噪音大,有40.3%的人认为河道污染严重,还有30.3%的人认为村庄的生活垃圾无人管理。
二、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次序
我们将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划分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三大类。
农民对生产性公共服务需求强烈程度依次为:提高收入、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金融支持、提供农业技术、及时收购农产品、提供市场信息、兴修水利、农田整理、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对生活类公共服务需求的次序为: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需要、减少子女教育费用、公共卫生、查禁假冒伪劣商品、最低生活保障、文化娱乐、自然灾害救助、法律帮助、社会治安。
农民对设施类公共服务的需求次序是:发展教育、处理垃圾、修建道路、处理污水、农民培训学校、自来水、搞好绿化、建设好农贸市场、改造电网、建设文化娱乐场所。
三、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情况
我们将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列出20项。
农民最满意的公共服务是:生态环境服务、自来水供应、计划生育服务、道路建设与维修服务、电网改造工程服务和社会治安服务。
农民满意的公共服务为: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防疫服务、子女基础教育服务、养老医疗保障服务、现行土地政策、对省市政府关于涉农公共政策服务、对村委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对乡镇站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对县、镇政府关于涉农公共服务。
农民不满意的公共服务是:健康教育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劳动力就业与培训服务。
四、推进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点是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进行全新的考虑和制度设计。
1.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抬高农村公共服务的平台。提高农民收入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两者互为前提和结果。就提高农民收入而言,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要做的事情是:为农民提供有用、有效的信息;高度重视农民的职业培训;将农民的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培育农业生产专业组织;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等。
2.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要建立适合农民的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产品保险制度、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培训制度,等等。
3.明确农民公共服务的先后次序。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集中于提高收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金融支持、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需要、发展教育、处理垃圾等。可见,为农业生产提供实用信息,避免强制征地、拆迁,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医疗、养老保障,提供优质教育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重点。
4.政府保“基本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体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政策的唯一制定者;政府要对公共服务实行“托底”,即要为所有人群提供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政府要对某些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包”起来。当然,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决不意味着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还应明确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
5.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关系。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非选择性和非竞争性特点,政府作为唯一责任人,负有强化管理、提高效率与质量的责任;而对于其中具有一定程度选择性和竞争性的项目,具体服务由市场、社会提供,政府保留规范、监督和评估的权力。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要建立社会组织的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有的作用。
6.重点建设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农村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设施,是标准的公共物品,不能市场化,更不能私有化。建设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政府的职责。
7.建立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载体是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的自组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的自组织程度是完善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重要内容。
8.重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江苏在“三集中”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由征地拆迁而形成的既非标准意义上的城镇也非原来乡村的新式“社区”、“新村”,未来此类新型社区可能是农村最具代表性的居住形式。应当对这类新型社区的建设、公共物品的提供、基层社会的管理进行全新的制度设计。这类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做好了,将解决多数农民的公共服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