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 泉 邹 军 叶裕民
本课题负责人: 邹军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徐海贤 郑文含 姚秀利 邵玉宁
【内容提要】
江苏城乡统筹规划面临五大难点问题:转型发展的资源约束问题、缩小城乡差距问题、城乡统筹中的“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问题、“多规”协调问题、实施政策机制问题。应当从城乡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八大统筹”要求。本课题探讨了城乡统筹中的重点问题对策,包括乡村产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空间管控、村庄布局优化等。我们认为,应当实现乡村产业“生态、生产、生活”多元化,以集约集聚的要求统筹工业布局;构建多层次、重点优先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实现同城均等和城乡均等;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统筹,落实省级层面重要资源管控要求,通过划定各类建设与资源环境控制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村庄布局与调整,提出特色村的特色保护与培育、村庄环境整治引导要求。结合全省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化,针对沿江城市带、沿海和沿东陇海城镇轴、点状发展地区,应当提出分地区的城乡统筹规划指引。在实施政策和机制保障层面,我们建议推进城乡土地、户籍、金融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城乡统筹规划行政管理,推进城乡统筹规划与政府年度实施计划的对接,实现“多规协调”规划体制创新。
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
的特征、难点和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历了城乡分割、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扩大的发展历程。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86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48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1.9%,为我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在逐步加深,需要通过城乡统筹规划来协调解决。当前我省城乡统筹规划面临五大难点:
一是转型发展的应对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如果延续外延发展模式,现有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将难以支撑持续的经济发展。部分地区为了城市发展用地指标,存在村庄调整与迁并过度超前、城乡建设用地调剂使用不合理等现象。
二是缩小城乡差距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一直存在着“重城轻乡”的现象,城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要实现“城乡等值”,即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居住、工作、交通、生活环境条件,任重而道远。
三是城乡统筹中的“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问题。目前尚缺乏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特征的分类城乡统筹指引。乡村产业发展、设施保障单一。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历史悠久、地域文化鲜明的地区,地方特色正在逐步丧失。
四是“多规”协调问题。城乡统筹规划作为涉及城乡发展的综合型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存在交叉内容,且又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因而在规划组织、编制、衔接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协调的问题。
五是实施政策机制问题。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缺乏统一城乡用地市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明显,保障体系难以衔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就业保障制度有待深入和健全;城乡统筹实施缺乏规划管理制度支撑。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八大统筹”引领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以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资源配置,重点改善和加强政府对短缺资源的调控,促进建设用地等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均等化;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管理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保障由“低水平广覆盖”向“高水平全覆盖”发展;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完善现有目标考核机制和行政管理体系。
二、丰富乡村产业体系,整合城乡工业园区布局
1.乡村产业“生态、生产、生活”多元化。促进农业规模化、园区化发展,由传统的土地依赖转向服务依赖,发展加工农业、特色手工业。建设连接城乡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一、三产业联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以集约集聚的要求统筹工业布局。强化城乡工业的整合调整,提高工业集中度。设立准入门槛与淘汰机制,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入驻企业予以优惠、扶持,确立产出效益优胜劣汰机制,可设定园区的地均产值或地均税收,作为淘汰劣势产业、盘活工业用地资源的重要依据。
三、构建多层次、重点优先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均等保障
1.重点优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义务教育设施、社区卫生机构、社区文娱设施、社区体育馆和全民健身场所、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等的统筹配置,在老龄化加速趋势下,加强城乡养老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
2.实行均等保障。主要体现为:同城均等,保障进城进镇的农民以同等的市民待遇;城乡均等,城镇与乡村均能享受到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与服务,乡村居民能就近享受到优质便捷公共服务。
3.加强设施规模集聚,完善分层配置。公共服务配套的层级按照规划所确立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进行划分,并兼顾设施投入和效益问题,强化空间集聚,积极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
四、加强空间管控,实现全域空间资源统筹
1.空间全覆盖,全域统筹。通过全覆盖的空间规划,系统地处理好多层次空间的协同发展,包括构建城、镇、村相匹配的城乡聚落体系,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
2.落实省级层面重要资源管控要求。包括对应上级政府管理事权、区域性、公共性的资源管控要求以及跨地区城市之间交叉事宜的规划内容,如区域性的禁建区、限建区的管制要求,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
3.强化空间管制,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划定各类建设与资源环境控制区,规定其规模、布局和利用强度等限制要求,作为空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下的城乡空间建设引导。
五、优化村庄布局与调整,实现特色化发展
1.不同地区的分类发展指引。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积极引导农民变成市民。一般农业地区的村庄,有重点地选择村庄,进行综合整治,成为乡村地域综合服务中心。生态保护地区的村庄,确定搬迁和就地限定规模发展等不同策略,合理改善交通和配套设施条件。
2.特色村的保护与培育。历史文化村庄,加强保护,妥善处理好新建住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自然风貌特色村庄,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塑造具有地域特点的景观环境、建筑形态。
3.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区域环境连线连片综合整治,实现环境优良、生态宜居;其他地区加强环境卫生治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要加快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薄弱的村庄优先建设和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
六、针对全省区域格局变化,城乡统筹规划分地区指引
1.沿江城市带地区。提高城乡用地效益,着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引导城镇空间集聚集约,整合分散的乡村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布局,农村地区工业应逐步进入城市(镇)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发展点。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保障基本生存服务的基础上,提高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2.城镇轴地区。沿海城镇轴引导产业向重点开发地区、临海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妥善处理工业开发与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的关系。沿东陇海城镇轴加强沿线重点城镇建设,注重提高开发效率,规范城镇工业园区建设。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农村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形成完备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点状发展地区。包括苏北腹地和宜溧金高地区,引导点状集聚,控制开发强度,实施特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优化地区镇村体系,强化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重点保障涉及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服务达到应有的底线保障水平。苏北腹地加强对洪泽湖、白马湖、京杭运河等河流湖泊保护,保护里下河地区特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宜溧金高地区加强丘陵地区山体以及重要湖泊资源的保护。
七、加强规划实施政策机制保障
1.推进城乡土地、户籍、金融等相关制度的改革。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土地收益分配集体和农民挂钩的共享机制,形成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居民身份转换;推进城乡金融体制改革,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2.加强城乡统筹规划行政管理。依法完善并严格落实城乡规划“一书三证”制度。完善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规范乡村建设用地使用、工程建设的申请、许可、监督程序。
3.推进城乡统筹规划与政府年度实施计划的对接。城乡统筹规划可与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土地利用供应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有效衔接,提前确定政府供地计划,有效推进项目开发建设。
4.“多规协调”规划体制创新。创新城乡统筹规划组织与实施方式,完善省级规划决策工作机制,增强省对相关规划协调监督职能。突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壁垒,建立各部门、各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协同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