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互补合作共赢的研究
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经济国际化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南京大学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二震、裴长洪、朱民
本课题负责人: 张二震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施卫、韩剑、戴翔、丁平
【内 容 提 要】
江苏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环境、土地、劳动力和能源的多重制约,迫切需要通过“走出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整合全球生产价值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江苏“引进来”是排头兵,“走出去”也应当做全国示范。目前从整体来看,江苏“走出去”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层次较低,虽然传统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走出去”能力突出,但资源类和技术获取型对外投资明显不足。根据江苏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和结构调整的要求,我们遴选出20个具体行业作为优先鼓励对象,建议省里制定《江苏企业“走出去”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重点产业政策支持体系,这对于拓展江苏经济发展空间,再创江苏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建议是:大力支持纺织、服装、轻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和产品向外拓展,发展国际营销网络,逐步扩大境外投资;优先鼓励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向国际市场拓展,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开发境外农业、林业、渔业、矿产业等资源,完善扶持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建设的服务配套体系,完善高科技产业跨境并购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支持体系。
江苏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选择
——基于要素互补合作共赢的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江苏企业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产业领域由初期的贸易、餐饮业,逐步拓展到生产制造、资源开发、批发零售、商务服务和研发等领域,实现了由商品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由引进外资形成主导产业向输出转移比较优势产业的转变。然而,从整体来看,江苏“走出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层次较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走出去”能力突出,资源类和技术获取型对外投资明显不足。截止2011年,江苏采矿业对外投资仅占投资总量的6.7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外投资多数为贸易加工型,缺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在信息获取、国际化运作、弥合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都缺乏经验,导致投资效益不明显。
国际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现阶段我省“走出去”产业选择,既要遵循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又必须从我省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这一思路,我省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考虑以下五个基准:
1.边际产业基准。根据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一国应将本国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取比较利益。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江苏“走出去”产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江苏在纺织、食品、轻工等行业拥有过剩的加工能力和技术,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
2.产业相对优势基准。产业相对优势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如企业的“垄断优势”等,也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如行业优势、规模优势、组织优势等。这种优势是基于整个产业所有企业经济优势的互相联合,只要把企业的单个分散优势凝聚成为整个产业的整体优势,就能不断扩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空间。江苏省八大类重点行业出口占全省的七成以上,以各种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快速发展,这些事实均已说明处于此类行业的企业,至少已经初步具备外部“行业优势”。
3.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该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目标,促进国内产业的不断升级。我国企业“走出去”不可能遵循与发达国家完全相同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发达国家企业“走出去”更多是以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为“因”,而我国企业“走出去”则更多应该考虑如何将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变为“果”。因此,江苏“走出去”产业选择应该与国内产业高度化趋势相一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高度化发展。
4.技术学习基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内有较强实力的产业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开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收购或兼并当地科技型企业,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相比,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学习型对外投资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更为有效的途径。
5.资源获取基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许多重要自然资源的短缺现象日趋严重,供求缺口不断扩大,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进口依存度迅速增大。为避免国内的资源枯竭,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以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是解决我国发展资源“瓶颈”的现实需要。江苏是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以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是解决我省发展资源“瓶颈”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
根据以上基准,我们构建了对外投资选择的具体指标(投资潜力指数、区位熵指数、出口显示性优势指数),遴选出以下20个具体行业作为江苏省企业“走出去”优先鼓励对象,建议由省商务厅发布《江苏企业“走出去”产业指导目录》,制定江苏企业“走出去”产业政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大力支持纺织、服装、轻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和产品向外拓展,发展国际营销网络,逐步扩大境外投资。优先鼓励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向国际市场拓展,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开发境外农业、林业、渔业、矿产业等资源。抓好规划重点,在划分对外投资的基本类型(如资源开发类、产能转移类、规避摩擦类、市场开拓类、技术转移类以及国际援助类等)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的困境与要求,完善重点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扶持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在融资方面,加大对境外投资矿产资源的企业的信贷支持。根据境外矿产勘探开发的矿产资源种类和资源稀缺程度,在贷款比例、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特别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财税方面,建立境外投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配套扶持政策。一方面对企业提供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期费用补贴,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投资风险基金,通过财政支持整合行业资源推动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联合。另一方面,借鉴日本的海外探矿备用金制度[将海外的与矿产销售收入有关的50%开采所得作为公积金使用(3年用完),无需纳税],对企业投资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资金,以及企业从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建立对企业海外勘探开发发生费用的特别扣除制度、海外投资等的亏损准备金制度等。
二是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建设的服务配套体系。在东盟、非洲等国家的适当区位设立专属经济园区或工业园,建立冶金、机械、电子、家电、纺织、机械、设备等零配件组装、农副产品加工、来料加工、加工转口贸易等合作基地。发挥企业组团优势,整合资源和技术,发展面向东道国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建立过剩产能境外转移补偿基金,用于补足过剩产能转移东盟的企业风险补偿,或者用于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优惠贷款和贷款贴息的规模与范围。扩大税收支持力度。对鼓励性转移投资的行业、企业和项目给予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对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资和通过境外投资带动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的出口给予税收补贴;完善地方税收抵免制度和间接抵免的具体操作方法,建立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用于补偿过剩产能转移境外的企业。
三是完善高科技产业跨境并购服务体系。成立专门针对高科技产业的海外并购领导协调小组,明确“走出去”工作的统筹协调机构,成立类似日本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机构,对高技术产业内的具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发展进行统一管理。针对高科技企业跨境并购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高风险性,成立专门针对高科技行业的海外并购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强化信息情报搜集工作。努力打造法律咨询、信息情报咨询、会计服务、项目评估、人才培养、企业管理培训等“一条龙”中介凯发会员官网的服务支持体系。加强对高科技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信贷支持,设立专门针对高科技企业海外并购的“海外并购基金”,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帮助高技术企业防范和化解跨境并购风险。
四是完善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服务企业出口信贷、服务产品买方信贷政策措施,对服务贸易给予与货物贸易同等的便利和支持。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列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的出口项目或企业,按规定给予贷款支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积极开发新型险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服务外包企业办理外汇收支提供便利,大力支持服务企业对外承揽服务外包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