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农业现代化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周应恒、吴沛良、韩 俊
本课题负责人: 周应恒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韩 俊、吴沛良、严斌剑
【内容提要】
课题组在梳理世界农业发展历程、总结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江苏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课题组认为,现代农业可以定义为按照现代产业的理念、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横跨一二三产业并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形成的过程。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江苏农业现代化有重要启示,主要集中在三个创新:一是理念创新。农业的理念已经突破了养殖业范畴,形成了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三是制度创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和社会化。
课题组认为,实现江苏农业现代化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江苏农业现代化应以农产品加工业与流通服务业为重点环节,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再次,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涉农公共投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的微观组织的改造。最后,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应当加快形成江苏现代农业差异化发展格局。
农业现代化的
国际、国内经验及对江苏的启示
(摘要)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其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准和基本特征,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生产工具与手段的先进性。当然,世界是有机联系的,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本身与社会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据此,我们可以将世界农业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三个基本阶段来进行考察。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也是农业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发展、化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关系更为紧密。同时,世界农业产业化在二战以来、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下发展尤为迅速,农民专业化、组织化不断涌现,且形式多样;产业资本大量进入农业产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在这样的趋势下,现代农业逐步形成。
本研究在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和前人的相关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将现代农业定义为按照现代产业的理念、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横跨一二三产业并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应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建立和完善,即不是简单的农民组织化,而是基于产业关联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组织化。从产业链和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呈现出如下的特征:一是产业链越来越复杂,长短交织。一种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各国按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双向流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形成农业国际化产业链条,从整体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地域特征明显,与当地农业资源关系紧密。现代农业这种区域布局特征和趋势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农业资源不断优化配置、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的过程;是优势区域和优势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过程;是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过程。三是农业产业链主导环节后移,主要集中在产后加工运销环节。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持续提高时,劳动力便进一步从第一、第二产业流动到第三产业。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产生了专业化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传统农业部门自身不断缩小,产后的涉农加工、流通企业开始成为这个链条的主体,大量的利润与产值也逐渐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四是产业组织两极分化,产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哑铃型特征。整个现代农业产业由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和少量大型跨国公司构成,中小企业在产业体系中数量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与条件。
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经验为江苏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考察依据。美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强国。农业是美国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中小农场为主体的生产单位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快速和高效地发展农业生产,不仅为本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粮食,而且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出口产品。政府支持、科技支撑、规模经营、机械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和指导方针。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与日本不断完善和实施的各种农业政策密不可分的,农业发展的兼业性、农业发展的组织化、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最大限度利用、以强大的外向型工业带动农业,以及以雄厚的财政实力补贴农业,是日本农业的主要特点。韩国农业现代化主要从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村建设与发展、以及完善市场体系以提高流通效率三个方面推进。台湾通过“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通过科技化带动产业化、改良农产品营销制度、改革农地制度、设立农业专业区发展精细农业”四个特点。法国农业现代化经历“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迟缓期、工业革命推动下的发展快速期、兴农政策保护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高速期”三个阶段,具有“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政府对农业合理的宏观调控、有一支高素质的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农业从业队伍、以及完善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体系”四个特点。
国内农业发达省份的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江苏农业现代化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上海市农业现代化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核心,主要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监控和服务水平三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在提升产业发展方面,建设基本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流通体系,发展设施农业,由量到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在拓展农业功能方面,减少和控制农业自身对环境的污染和负面影响,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型农业;在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监控和服务水平方面,整合已有资源,建设多个决策咨询系统。浙江省农业现代化以建设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创新经营机制,切实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发展实力显著提升。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化布局合理、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市场主体、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有效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优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等特点。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条主线上取得较大成就,具有“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以农业技术装备改善为主的科技集约型生产方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壮大产业化经营规模以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等特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特色是农业产业化。山东省逐步形成了五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别是以诸城市为代表的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寿光市为代表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以莱西市为代表的基地带动型、以莱阳市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以宁津县为代表的专业协会带动型。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具有“产业组织形式在渐进式的转型升级、产业组织连结方式朝产权式的紧密型变化、产业组织功能向全方位的多载体发展、产业组织关系呈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向互动”等特点。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江苏农业现代化有重要启示,主要集中在三个创新:一是理念创新。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看,农业的理念已经突破了养殖业范畴,形成了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三是制度创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和社会化。在这三个创新启示下,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江苏农业现代化应以农产品加工业与流通服务业为重点环节,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农业技术,特别是提升加工流通商品化领域的装备水平,是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发达国家无论是农林牧渔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品牌的形成,都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支撑的。三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涉农公共投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的微观组织的改造。四是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应当加快形成江苏现代农业差异化发展格局。对经济发达土地稀缺的苏南地区,充分发展科技密集型的现代农业;对于经济欠发达但土地资源丰富的苏北地区,充分发展土地密集型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苏中地区,可以做好承接苏南和苏北农业发展和加工贸易的桥梁。同时,也要根据江苏的地理特征,大力发展黄海之滨的海洋农业、海积平原的农区农业和沿海城市的都市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