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简字第3011号
重要新闻
首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模范学术社团评选揭晓
根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模范学术社团评选办法(试行)》(苏社联发[2015]57号)规定,经学会申报、学会自评、专家评审、网上公示和省社科联党组审定,省保险学会、省法学会、省老年学学会、省哲学学会、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省瞿秋白研究会、省金融学会、省传媒艺术研究会、省中共党史学会、省政治学会、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省纪检监察学会、省古陶瓷研究会、南京市检察官协会、苏州市南社研究会、无锡市教育学会、南通市陶行知研究会、镇江市国际税收研究会、泰州市党的建设学会、徐州市建设会计学会”等20个学会(研究会、协会)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模范学术社团。
学会讯息
2015年12月12日,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会在泰州举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报告会,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刘德海在会上就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进行了解读。
2015年12月12日,省古代文学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召开,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当选为首任会长。
2015年12月12日,省广播电视总台、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在南京联合举办“传媒转型升级与当代影视发展”高端论坛。
201512月12日,省比较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建会3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晓庄学院(方山校区)举行。
2015年12月12—13日, 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沿海开发与水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召开。
2015年12月13日,省儒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大学哲学系赖永海教授当选第一届学会会长。
2015年12月18日,省社会心理学会在南京举办2015年学术年会。
2015年12月20日,省红楼梦学会在南京举办2015年年会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
专家视点
论儒学的人文与宗教两重性及其现代意义
省儒学学会副会长、教授 洪修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更是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等等。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儒学的这种人文精神,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人的理性、人的道德,强调社会伦理规范,主张人既要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又要完善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并且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经世治国联系在一起,这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一个能让每一人得到最大实现的和谐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儒学不仅具有人文性,而且具有宗教性。儒学的人文精神值得重视,但人文精神只是儒学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一方面,儒学的宗教性同样也不能忽视。一般认为,儒家思想的渊源,包括它的人文精神,可以追溯到上古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哲学与宗教文化观念的变迁之中,而其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则是殷周之际伴随着人们思考的重心由天道转向人道而开始出现的人文思潮。但殷周人文转向是神本向人本重心的转移,而非是向人文精神单向度的发展。殷周人文转向奠定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也使中国宗教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以人为本的人神关系。儒学接续殷周人文转向的传统而成为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主要代表,但其人文性并不隔绝于其宗教性。而且,儒学的宗教性,并不如新儒家所认为的,仅表现出“以道德代宗教”的特色,或仅以天道性命之论体现超越性,而是同时表现在对敬天祭祖的人神关系的关注中。这种宗教性作为儒学的基本品格之一,与人文性同时构成了儒学的双翼。
儒学兼具人文和宗教的两重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既深且巨,并延续至今。就一定意义而言,它既是大乘佛教在华成功传播的重要条件,也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造成儒学在历史上曲折而多向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成为现代新儒家寻求理论突破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探讨儒学的特点以及儒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时,兼顾儒学的人文性与宗教性两个方面,也许能更加全面地回归儒学自身的特质,并使之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儒学“敬天祭祖”的宗教性传统而言,它有助于人在自身的原始天性逐渐被复杂的社会性所取代时,通过“慎终追远”和对天道人心的贯通来追寻安身立命之本,即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中开启张扬人性的道德升华之路,这就使得儒学的忠孝、仁义、忠恕之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说教,同时还是人之为人的立身行事之本,而且也具有“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宗教意蕴。儒学强调的这种敬畏感,既确保了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道德劝善功能,对现实人心和社会道德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大众对终极神圣的精神需求。
儒学是生生之学
省儒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 李承贵
1.“生生”是儒学的世界观。儒学将宇宙万物的生成理解为生生的过程,比如《周易》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儒学也将宇宙万物理解为有机整体,如二程说“仁者浑然与万物为一体”。
2.“生生”是儒学的方法论。儒家主张生态地利用资源,如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如儒家主张和谐地解决矛盾,如张载说“仇必和而解”。
3.“生生”是儒学的追求理想。儒学有所谓“立功、立德、立言”。比如“立德”,所谓“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这些都是理想;可又说“生生之谓大德”,因此,对儒家言,“生生”也是他们追求的理想。
4.“生生之学”形成结构严密且内容丰富的体系。其一是创生,即创造生命。创生是儒学“生生”理念的第一要义。创生是生命的开始,“变无为有”,“变死的为活的”。其次是养生,即养育生命。所谓“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对生命进行养育,使其获得充足的养料以健康成长。其三是护生,即保护生命。所谓“护生”,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生命进行保护,使生命不受侵害。其四是成生,即成就生命。所谓“成生”,就是成就生命,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生命给予成就,使生命呈现精彩。其五是贵生,即尊重生命。所谓“贵生”,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对生命给予全幅尊重,反对侮辱、践踏、残杀生命行为。第六是圆生,即圆融生命。所谓“圆生”,即指对逝去的生命的关怀,让逝者得到如同生时的尊严。因此,儒家“生生之学”有着丰富、深刻而具体的内容。
5.“生生之学”给我们的启发。第一,“生生”是儒学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本体;第二,“生生”是儒学疏通自身思想体系诸种观念与理论的血脉;第三,“生生”是儒学处理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则;第四,“生生”是儒学对生命的关怀本真表现,是全幅关怀;第五,“生生”是儒学开展与儒学价值落实的基础与途径。
(以上根据作者在省儒学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言摘编,未经本人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